贵州省遵义县南乡平水里,小地名乾龙坑罗家院子永崇祖支系,祖籍江西吉安府太河囗县孝感乡,川、渝英豪公派下第三子罗显公后裔。重庆綦江县黑石台河水林宗祠七大房添茂公世系分派。
英豪公上源,自汉卿公以下断代无记。因年代久远,溯源考证无据,实难找到可靠资料佐证;为不誣祖,仍遵綦江河水林罗氏乾隆、嘉庆、甲寅等老谱:自珠公…企生…宏信…绍威…汉卿…断代至英豪公的记载。“从其溯传信也”
始祖英豪公,率五子入蜀,散居川黔各地,晚年感慨万分,曾赋 “八锦诗”一首,广为本支各派后裔世代流传
平地干戈闹若蛙,红巾赶散各天涯。
麻阳太守麒麟种,永合綦南遍播花。
一姓连邀三五姓,十家分发万千家。
要是老夫親骨脉,世代儿孙读五車。
显祖入綦,庠生廷彦祖咏黑石台:
黑石巍巍久著名,不雕不琢自生成。
一方人物皆堪仰,多少英雄迈缙绅。
江西籍吉安府太河囗县孝感乡英豪祖,於明洪武十二(公元1380)年,统荣、华、显、茂、盛入蜀,巴渝分派。荣祖落业永川西充坝西来山,生道明、道星。明祖住本地泸州,星入仁怀下宅底观田沟;华祖落业合州,生道臣、道远、道谟。臣入广阳,远入南部,谟入中江长林坝;茂祖落业江阳,生道清、道谏。清入云篆山,谏入遵义清塘水;盛祖落业贵州,生道政、道敏。政入思南塘头,敏入什阡府张园坝。四祖之子,迁地为良,固皆各如其愿。我祖罗显,字瑞兰,落业綦江三溪镇黑石台,配洪、汪氏。生道泮,泮生廷彦,彦生福缘,缘生鉴,四代单传,惟鉴公厚福,派衍添字辈七大房分派:长房添镇、次房添富、三房添亮、四房添贵、五房添秀、六房添泰、七房添茂。显祖后裔人文颇盛,盖綦江、桐梓各地,派衍繁昌,支茂叶盛。天启元年(公元1592年)有罗以礼邀买河水林祭产,撰碑、建祠,立传,先灵有居;备有其地,存有其谱,克恭纪典。明朝未年,遭献贼之乱,祠堂遂废,清雍正七年己酉岁(1729)年,罗为梁等复兴立祠。清乾隆二年丁巳春(1738)年,罗伟烈、罗振侣、罗永齐等联络永合綦南保贵巴支派,共相联络。即编我显祖入綦江七大房支派族谱,称《乾隆谱》(我支存有此谱),清嘉庆(1800)庚申年续谱,称《嘉庆谱》,民国三年(1914)甲寅年续谱,称《甲寅谱》,1994年由开文、贡举再续修河水林《罗氏族谱》,称甲戊谱,共八卷,第一卷总册,记载英豪祖由楚(湖北)入蜀及道泮祖入綦江落业情况;第二至第八卷为入蜀七世祖:“添镇、添富、添亮、添贵、添秀、添泰、添茂”七大房分册,内容翔实,详细记载我显祖房的世系源流、分支、迁播情况及古今史迹。
明朝晚期,战乱频发,大约在1600年前后的〈平播战争〉中,大明官兵见人就杀,见房就烧,生存条件极差。为避战乱,我茂祖(添茂)公次子罗侗率子文章公从綦江县黑石台入黔,经三岔河清塘水、桐梓小水田、楚米铺上水沟、右元坝培豆土等地辗转避乱,首贵祖最后落业桐梓县新站陈高(岗)山。这里山高路险,交通闭塞,与世无争,是理想的避乱居住地,垦荒造屋,繁衍生息。大约1800年前后,贫困的陈高山区无法满足生存发展需求,为了生计,永崇祖率子世璉、世涵二公来到遵义县南乡平水里(今团溪、西坪两镇交界的笔峰山侧)乾龙坑落业,垦荒建房,繁衍生息,逐渐成就罗家院子、罗院村民组,成为团溪附近的望族之一。
罗氏先祖永崇公率子世琏、世涵到了遵义县团溪乾龙坑,在烧饭时不慎米饭落地,认为我们的衣饭碗就在这里。于是决定留下定居,至今两百余年,繁衍十代。此地原有住民,灶头里生长的白杨树有水桶大,至少百年以上无人居住;根据废弃的瓦砾、砖头、石器等实物证实了“播州盛世”的存在。原住居民的生活水平应该是不错的;是平播战争大明官兵“见人就杀,见房就烧”的肆掠焚毁、以及清初对南明王朝的围剿。使播州土著数百年创造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荡然无存,致百余年无人居住的惨况。
明崇祯庚子﹙1600﹚年的平播之战,使播州本土在“大军过后,几无夷种”﹙李化龙《平播全书》﹚。人口的锐减和大明官兵“见人就杀,见房就烧” 摧毁了这片土地的文化记忆。官邸、庄园、文献、资料,通通肆掠焚毁,使数百年创造的物质文化荡然无存。其后,留守播州本土的官兵、明亡后避乱寓遵之人士、迁播占籍耕地的外省移民,构成了新的人口组合;南明永历政权灭亡之后,以大冶、陈启相、谈亮、罗兆甡等一部分明朝遗老和文人雅士流寓遵义南乡平水里,他们恪守大明臣民的气节,对清王朝始终不合作态度,入寺或建寺为僧,表现了一种崇高的故国情怀和不屈的民族气节。他们创办〈西坪学院〉放情于山水,吟诗作文,传授文明。陈启相是儒官、高僧,在西坪倾平生之学培养人才。郑珍论及陈启相云:“遵义人才之开,当知所始”(郑珍《遵义府志·列传六》)。人才的兴起,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勃兴,团溪经济繁荣与明末清初文化传播密不可分。
大清官员李先立告老辞官回乡,创办“北山书院”(今西坪、团溪交界的笔峰山下,距罗家院子仅一公里),致力于办学育人。他以教化为务,勉人弃恶从善,陋习大改,邻里和睦相处,乡民与人为善。继陈启相后,又兴起了一轮文化教育的热潮,蔚然成风。书院学子或为官,或为师,或从商,身怀儒家情怀,为世人仰慕。
中华民国时期,继陈启相、李先立之后,又有杨干之、赵乃康,晏香权、张本源、胡嘉椿、田禾生、罗正玥、罗正才等乡贤创办团溪新民小学、塘坝小学、明德中学以及建国初“浙江大学附中”的师资在此任教等优势。团溪成为黔北文化传承中心,有“黔北文化在团溪”之美誉。
团溪,因萼溪环绕而得名,中高周低。区内矿产资源丰富,土地肥沃,有天麻、银耳、杜仲等名贵药材;农业经济发达,自古商贸云集,文化底蕴丰厚,仁人志士辈出,趣闻轶事如织。这里山青水秀,人杰地灵,孕育了无数先贤。形成极具深厚魅力和底蕴的地域文化,团溪成为遵义南乡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重镇。
遵义县团溪塘坝小学,是中华民国设在团溪乡村惟一的六年制官办小学;在民国初年,当地官绅、乡贤倡导,有族尊罗正玥、罗正才执政的支持,借用塘坝寺庙宇兴办的。距罗家院子约一公里;罗氏子孙得益于〈北山书院〉〈塘坝小学〉师道启蒙恩泽,人才辈出,罗正钥曾任中华民国遵义县二十二区区长;罗正才是中华民国团溪镇最后一任镇长,率先起义,保全团溪古镇免遭战斗毁灭之灾;罗正林是中华民国遵义县最后一任县参议员,建国后因“县团级别”被收监,八十年代统战又获“县团级”待遇;罗天佑是共和国遵义县生产乡第一任副乡长;还有罗钦颂、罗钦池、罗钦贤、罗天启、罗天银、罗天碧(女)等建国后走上教师、医师、农艺师等工作岗位。
共和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恢复高考,又有一批罗氏子孙从塘坝小学走出,走上高等教育学府,成为精英。有罗天庆、罗泽卫、罗艳群、罗泽涵、罗泽鸿、罗运美、罗运忠等本科和无数专科毕业生。都受益于团溪名镇文化之厚泽。正是:团溪文化有祖功,祖上积德育后人。正玥正才官德善,有德才有子孙贤。
团溪华氏家族从经营川盐起家,成为贵州首富,创办了茅台成化造酒公司,让茅台酒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得金奖;创办的〈文通书局〉与〈商务印书馆〉齐名;并以百万巨富和“振兴实业,以济民生”的抱负,在贫穷闭塞的贵州办实业、兴文教,对贵州近代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演绎了一段惊心动魄的商界传奇。华氏家族在向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其传统的儒商思想,是团溪名镇地域文化传承的写真。
(未完待续)
CopyRight © 2015-2030 www.zhlswhw.net 【罗氏文化网】
主办:罗氏宗亲联谊会 承办:豫章文化研究院 总顾问:罗河胜
编辑:罗元 … 电话:(0)134 3536 5888(罗元) QQ:251547599
联系地址:中国·广东省河源市旺福路三号天正花园岭南设计院 邮编:517000
粤ICP备170852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