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传统文化

[国学经典]《《孝经》全译

时间:2015/5/7 22:46:16  作者:  来源:贵州罗氏家族网  查看:573  评论:0
内容摘要:原 文开宗明义章第一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

原  文

开宗明义章第一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

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天子章第二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诸侯章第三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卿大夫章第四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性,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士章第五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庶人章第六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三才章第七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

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于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孝治章第八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圣治章第九

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

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以顺则逆,民无则焉。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纪孝行章第十

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

五刑章第十一

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

广要道章第十二

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

广至德章第十三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

广扬名章第十四

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谏诤章第十五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

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感应章第十六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庙致敬,鬼神著矣。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事君章第十七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诗》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忠心藏之,何日忘之。’”

丧亲章第十八

子曰:“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偯,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也。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陈其簠簋而哀戚之;擗踊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

 

★★★★★★★★★★★★★★★★★★★★★★★★★★★★译文:

 

开宗明义章第一

一天,孔子在家里闲坐,其学生曾参也侍坐在旁边。

孔子说:“先代帝王具有至高无上的品行和极其重要的道德,并以此使天下人心归顺,和睦相处,无论长幼尊卑,彼此都没有怨愤情绪。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

曾子站起身来,离开座位回答说:“学生曾参不善思考,还不知究竟是为什么!”

孔子解释说:“孝道,是一切德行的根本,天下之教化也是由此产生的。请回坐,我再仔细告诉你。人的躯体和肤发,都是父母赋与的,不能随意损毁或伤害,这是孝的最初含义。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于后世,从而显耀父母,这是孝道的最终目标。也可以这样概括孝道,从小从侍奉父母开始,成人后要立志效忠于国君,最终为国家兴旺而建功立业,为光宗耀祖而功成名就。《诗经·大雅·文王》篇中有载:‘若没有强烈思念先祖的意识,怎能追随先祖的美德去为国尽忠呢?”

天子章第二

孔子说:“能够爱于自己双亲的人,就不会厌恶别人;能够尊敬自己双亲的人,就不会怠慢别人。以亲爱恭敬的心情尽心尽力地侍奉双亲,继而将德行教化施于黎民,将惩恶刑法公诸于全国各地,让百姓遵从,这就是天子孝道的全部内容。《尚书·甫刑》里有载:‘天子有崇高道德,民众都无限仰赖。’”

诸侯章第三

位在众人之上的诸侯,不骄傲自满,就不会有倒台的危险;生活节俭、慎行法度,财富再充裕也不会无端流失。居高位而无倒台危险,就能够长久保持尊贵地位;财富充裕而不奢靡挥霍,就能够长久地守住富贵。能保持富有和尊贵,才能保住家国的安全,与百姓和睦相处。这就是诸侯的孝道之所在。《诗经·小雅·小曼》篇中有载:‘为官要有如身临万丈悬崖边上,或步行于薄冰之上那样的小心谨慎,才会万无一失。’”

卿大夫章第四

不合乎君王规定礼法的衣服不随意穿;不合乎君王规定礼法的言语不随便说;不合乎君王规定道德的行为不随便践行。明白这些规矩,自然就会不说不合礼法的话,不作不合礼法的事;说话做事就自然能无拘无束,免除差错,免遭怨恨。着装、语言、行为,这三者都能自省自约,就能荣宗耀祖,竭尽良臣、清官的孝道!《诗经·大雅·民》里有载:“良臣、清官,从早到晚都得勤勉不懈,专心专意侍奉国君。”

士章第五

用侍奉父亲的心情去侍奉母亲,爱心是相同的;用侍奉父亲的心情去侍奉国君,崇敬之心也是相同的。所以侍奉母亲是用爱心,侍奉国君是用尊敬之心,两者兼而有之的才够格作父亲。因此用孝道来侍奉国君就称忠诚,用尊敬之道去侍奉上级则称顺从。能做到忠诚、顺从地侍奉国君和上级,才能保住自己的俸禄和职位,才能维持自己对祖先的祭祀权利。这就是有识之士所推崇并践行的孝道!《诗经·小雅·小宛》里说:“要早起晚睡地勤劳为人,莫要愧对生你养你的父母。”

庶人章第六

顺应天时季节,分清土地优劣,精耕细作,勤劳节俭,进而孝敬奉养父母,这是普通老百姓的基本孝道。由此看来,上自国君,下至平民,无论尊卑高下,孝道是没有边际的。百姓之中,怕尽孝道的人,是不会有的。

三才章第七

曾子感叹说:“太重要了!孝道是多么博大精深啊!”

孔子补充说:“孝道,天经地义,是人类最根本的行为准则。人类遵此准则正是为了自身的长远生衍,维系人类的长远利益。为严格推行孝道,社会必须严肃教育,严厉法治。从前的贤明君主就知道教育可以感化民众,所以首先倡导博爱,民众中便没有敢遗弃双亲的;进而在民众中倡导道德礼义,民风就会更加正常;再率先对百姓垂范予谦让,民间自然就免于争斗;再用礼仪和音乐潜移默化百姓心灵,社会更加和睦;在百姓中定出行为好坏的法度,人们就自觉不去为非作歹。《诗经·小雅·节南山》篇中有载:‘善于倡导礼法的清官,自然享有显赫的名望,百姓都会崇敬他。’”

孝治章第八

孔子说:“从前,以孝道治理天下的圣明君王,很关心下属小国的臣子,对那些职位更低的公、侯、伯、子、男等官爵也不例外,所以能得到下属各国臣民的喜欢。能得这样的喜欢,正是君王对其先祖有孝道的体现。统治一个封国的诸侯,不可轻慢那些无依无靠的鳏寡之人,更不可轻慢下属的广大臣民百姓,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广大民众的欢心。能得这样的欢心,正是诸侯对其先祖有孝道的体现了。治理一个家庭的丈夫,不可轻慢地位卑贱的妾女,更不可轻慢妻子和儿女,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全家人的满意。能得这样的满意,正是一家之主对父母长辈尽好了孝道。世人都如此尽孝,活着的长辈当然心安理得,逝去的长辈必然无尤无怨,天下必太平无事,社会则和谐安定。这就是精明的君王总要以孝道来治理天下的道理。《诗经·大雅·仰之》篇中有载:‘君王德高望重,四方八面的老百姓都会归顺于他。’”

圣治章第九

曾子提问:“德望高尚之人的德行,有没有比孝道更高的标准呢?”

孔子回答:“天地之间,人最高贵。人的德行,没有比孝道更重大的。具体的孝道之中,没有比敬重父亲更重要的;但是,敬重父亲又不及敬重天地那么重要。周武王保江山就知道这个道理了。后来,周文王更在祭天时明确要祭祀玉皇大帝。他这样做,正是要全国各地的诸侯都能以‘敬上’来恪尽职守,维持正常社会秩序。由此可见,其圣人的德行,也是出于孝道这个本源。因为子女对父母的敬爱,在幼年依于父母膝下时就产生了,随着成长,则日益深厚。圣人就是依据父母的尊严来教育子女敬重父母,又用父母对子女的亲爱之情来教导人们明白爱的道理。圣人的教化,之所以不必严厉地加以推行就可以顺利成功,圣人对国家的管理,不必施以严厉粗暴的方式就可以治理得好,正是因为他们遵循了孝道这一根本天性。父亲与儿子的亲情,出于人类的天性;君臣之间的义理也大体相当。父母生儿育女以传宗接代,没有比此更重要的了;君王施恩于臣,其目的莫重于保住江山。不爱自己的父母而爱别人,显然违背常德;不尊敬自己的父母而尊敬别人,显然违背常礼。不是顺应人心、天理地爱敬父母,偏偏要逆天理而行,人民就无从效法了。不循善道下功夫,反而凭借权势施行恶道,虽能一时得志,绝不长久。真正的圣人君子绝对不会这样,其言谈,必须考虑让人能乐意接受;其举止,必须考虑能给人带来欢乐;其德望,必须考虑能受人尊重;其作为,必须考虑能让人效法;其仪态,必须考虑合乎庄重规矩,让人无可挑剔。这样就能让黎民百姓敬畏而爱戴,并学习仿效,成为楷模,收到德治教化的良好效果,其法规、政令,自然畅通无阻。《诗经·曹风·鸠》篇有载:‘贤明君王,其言行举止不会有任何差错。’”

纪孝行章第十

孔子说:“孝子对父母亲的侍奉,在日常生活中,就要竭尽恭敬;饮食奉养,则要和悦愉快地去服侍;父母病了,要着力为他分忧解难;父母去世了,要竭尽悲哀之情妥当料理后事;祭祀先祖,要严肃庄重,礼法不乱。这五方面的规矩都遵行完备了,方可称得上对长辈尽到了侍奉的责任。侍奉长辈,要身居高位而不骄横,身居下层而不为非作乱,若遇不顺心之事,不与人争斗。居高而骄横者势必招致灭亡,在下而作乱者难免受刑法惩治,因不顺心就争斗者常会引发动乱。这骄、乱、争三恶不予戒除,即便天天用猪牛羊三牲肉奉养父母,也仍然是不孝之人。”

五刑章第十一

孔子说:“五刑所属的犯罪条例有三千之多,都没有比不孝的罪过更大。企图用武力要挟君主的人,必然是心目中没有尊君的观念;爱诽谤圣贤的人,必是心目中没有法度;爱非议善孝的人,必是心目中没有双亲的观念。这三种人,就是天下大乱的祸根。”(★五刑——我国古代的主要刑法,商周时指墨[脸上刻字]、劓[yi,割鼻]、剕[fèi,砍脚]、宫[割睾]、大辟[死刑]。)

广要道章第十二

孔子说:“教育民众互相亲近友爱,没有比倡导孝道更好的办法。教育民众礼貌相待,没有比服从自己兄长更好的途径。改善社会风气、摈弃陈规陋习,没有比用音乐感化人更好的方式。上安君心,下服民愿,没有比讲究礼义更好的措施。所谓礼义,就是尊重别人。你尊敬他人的父亲,必受其儿子的欢心;你尊敬他人的兄长,必受其弟弟的欢迎;你尊敬别国的君主,必得其下属们的高兴。敬重一人而讨好千万人,此谓之‘敬寡悦众’,这就是礼义的重要性。”

广至德章第十三

孔子说:“高尚之人总爱以孝道奉劝人。孝道,不只是适合于日常家庭生活,也适合于整个人类社会。也就是说,天下人都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当其为一国之臣时,自然会由此及彼,忠于一国之君王。《诗经·大雅·酌》篇有载:‘广富涵养的君王,正如民众的父母,若无高尚的德望,怎能安抚天下百姓呢?’”

广扬名章第十四

孔子说:“高尚之人能孝敬父母,这样的诚心必然能转化为忠君的行举。在家能顺应兄长,这样的意识必然能转化为服从上级的行为。这就是‘家礼可推广至社会’,也就是说,在家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一旦为官或为君之时,必定能办好一切重大事务而扬名天下。”

谏诤章第十五

曾子说:“像慈爱、恭敬、安亲、扬名这些作人的要则,学生已经听过老师的反复教诲了。我想再冒昧地问一下,做儿子的一味听从父亲的指使,也可称得上是孝顺么?”

孔子说:“话不能这么说!这样的听从是不行的!往昔,若帝王身边有七个敢于直言相谏的臣子,纵然他是个昏庸帝王,也不会失去其统治天下的地位;如诸侯国王身边有直言相劝的臣子五人,即便他是个昏庸国王,也不会失去其诸侯国的统治权力;即便地位较低的官员,如若身边有三个敢于直言劝阻的下属,即或他是个办法不多的昏官,也不会丢失他的官场职位。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如身边有几个敢于直言的朋友,其声望也就不会无端丧失;为父之人,如有敢于直言的儿子,或许就不会身陷不义祸坑。若遇不义欲望,父欲,其子不可不予劝阻;君欲,其臣不可不予谏止。所以面对位高者的不义之欲,下属或晚辈一定要予以劝阻。放任父亲的不义之欲,怎能算是孝顺呢?”

感应章第十六

孔子说:“从前的贤明帝王一定很孝敬父亲,从而能明白上天庇护万物的道理;也一定很孝顺母亲,所以能明察大地孕育万物的道理;更能在理顺长幼秩序的前提下去处理好上下各阶层的关系。能明察天地佑护万物的道理,自然就会想到有神明沟通于天地与万物之间。所以身居万民之上的国王,也并不例外地有比他更高尊严的人或神明。人之承认有父亲就是承认有先辈;人之承认有兄长就会想到要设立宗庙来祭祀祖宗;为不辱祖宗,必虔诚修身养性,谨慎为人处世,并定期到宗庙去表达对祖宗的敬意,从而产生信鬼、信神的观念,也就不足为奇了,而是孝悌之诚意达到了最高境界。借助于神灵的感应和心灵的沟通,四海之内也就无不风行了。《诗经·大雅·文王有声》篇中有载:‘从西到东,从南到北,这孝亲敬祖的观念,无人不心悦诚服。’”

事君章第十七

孔子说:“为臣之人侍奉圣上,往前要竭尽忠心,往后要尽力补救君王的过失。也就是要顺应其长,补救其短,这样一来,君臣关系就亲密无间了。《诗经·小雅·隰桑》篇中有载:‘心中满怀爱君情感,无论时光多么久远,耿耿忠心永不泯灭。’”

丧亲章第十八

孔子说:“孝子因父母去世,常会失声痛哭,忧伤得面容憔悴,语无伦次,不愿穿着华丽衣衫,不愿闻听行乐音乐,饮食更忌美酒厚味,这是子女丧失长亲而悲伤的具体表现。父母去世,再悲伤也不能三天不吃东西,绝不能因失去长亲之悲痛而伤害父母赋予自己的身体。不要因丧悲而败坏人生的天性,这也是有高明远见之人的处世原则。为丧亲而行守丧之礼不得超过三年,此即丧礼应适时而终止。亲人去世之后,备办好棺槨、衣服、被盖等陪葬品,妥善行完祭奠之礼仪、充分表达哀痛以后,卜穴择地予以安葬;有条件的还可修建祭祀庙宇,让亡灵有所归依并享受生者的祭祀。每年的春秋两季,各举行一次祭祀仪式,以表达生者之无时不思念之情。父母在世时能予以敬爱,去世后能诚尽悲伤之情,人生在世的根本义务就算尽到了,养生送死的大义也就算备至了,孝子侍奉亲人的责任就算完善了。”

                       (罗章成宗长据网上相应载文作了适当文字调整)


标签:国学 经典 
相关评论

CopyRight © 2015-2030 www.zhlswhw.net 【罗氏文化网】

主办:罗氏宗亲联谊会 承办:豫章文化研究院 总顾问:罗河胜 

编辑:罗元 … 电话:(0)134 3536 5888(罗元) QQ:251547599

联系地址:中国·广东省河源市旺福路三号天正花园岭南设计院 邮编:517000

粤ICP备170852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