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宁罗氏派衍世系
广东兴宁是罗姓大县,大致于宋、元、明间由闽西进入粤东,沿蕉岭山脉或韩江流域而之潮州、循州、大埔、兴宁立籍。罗企生后裔罗吉、罗世、罗则兄弟占籍兴宁大坪、循州铁场;派衍岭南诸郡县。罗遵生嫡系罗洪德,妣九妻生十八子,其中大一、大三、小三、大六、小六、伯七、小九子嗣,占籍兴宁各村镇,蔚为名族,迨后蕃孳流衍广东各县市,并远播湘、赣、闽、桂、川、鄂、滇、黔等地。
1、罗昭远派衍世系
罗昭远,讳世,行七十三郎。生于元世祖至元甲申(公元1284年)十一月
十一日申时。先祖罗上达、罗维藩、罗维翰均翰林学士,长于官宦世家,居江西吉郡庐陵熂下吉水潼水乡,是唐节度使罗崱后裔也。《江西大成谱》题词云:“秀水豪华盛,安溪令闻扬。”“安溪”指的是罗世。时因世乱,与兄罗吉、弟罗则,迁徙福建宁化石壁居焉。罗昭远自幼勤耕勤读,为人忠直开朗,喜书嗜词,善交友,好不平。任福建安溪县尹,耿直正义有余,阿庾奉承不足,躬政恤民,政声颇好,常与上司不谋,毅然挂冠辞官。
罗昭远解组游粤,见兴宁山清水秀,民风敦厚,遂卜居兴宁大坪洋田社下,是为大坪罗氏开基始祖。殁失考,据族老相传:昭远公身壮力健,高龄尚躬耕于农田之说。据此,公寿应在75~80岁之间,殁于元末明初。明孝宗弘治癸丑科及第探花吏部尚书侄孙罗钦顺有诗赞曰:
雍雍其度,肃肃其容,棠荫赤县,黍润花封,
粤天卜吉,丕振宗风,垂裕后裔,奕世兴隆。
妣何氏妙三娘,生四子:友文、友明、友亮、友直(友臣)。
民国十九年版《兴宁罗陂罗氏族谱》罗献修宗长考:据昭远公墓碑镌四大房承祀:友文(友忠)、友直(友臣)、友明、友亮;祖妣何氏墓碑祖碑同。旧传老谱或手钞本亦即列四房,并无友忠、友臣,在传抄中,或字或音有误是正常的,应以碑文为准。友忠、友臣,有可能在展转传抄中是友文、友直的误笔,仅供参考。
罗友明,字成谦,居兴宁三变村。妣廖氏、余氏,生子:文富、文贵;罗文富,郡庠生,居叶塘下洋陂岳桥,后裔移居西厢山凭阁子里竖宅。派衍甜江、北塘、胜青等地。
罗友亮,字成响,占籍大坪水口山下横冈开基。妣廖氏、吴氏,生三子:俊堂、玉堂、金堂。
长子罗俊堂,后裔罗翼圣开基大坪茶山桂林围,派衍德远围、黄沙塘、高攀、上黄塘、游塘、吴径背、鸭池;罗翼贤开基大坪邝子塘。罗翼祖立籍大坪鸭麻坳。罗俊超开派大坪莲塘尾。罗如朋立籍大坪罗浮。罗翼文开籍大坪罗浮沐安。罗翼发开基大坪巩兴围封山背。罗翼成开基大坪叶塘。罗翼康占籍大坪福兴围。罗如日、罗如月兄弟卜籍大坪罗浮白云排。罗英落业大坪咨洞村。罗珪开基大坪叶南上河岭。罗景凤、罗悦凤建围大坪白云和燕兴围。罗启标开基大坪罗浮汉上。罗启庆、启应、启春、启聪、启耀、启宏,分别开基大坪白云、佛坳、木畲塘、社波咀、龙亭。罗廷绶、罗廷绅卜籍大坪白云、月池下荷陂角。罗镇、罗廷纪开基大坪白云、罗浮丁塘。罗法绮、罗法祯、罗法禄卜居宁塘新塘,龙田、叶塘、分派黄槐、芒柘下。罗佩、罗钟、罗瑞开基大坪山下、吴田罗屋角、叶塘。罗环、罗璥、罗璇、罗璋、罗珹、罗琫开基大坪白云下社、罗浮、鸽池村、基坭陂,后裔派衍文东新安、三社、合江、丙塘。
次子罗玉堂,开基大坪叶塘胜青。
三子罗金堂,后裔罗凤光、罗汉光立籍龙田、龙北、宁塘。罗仰前、罗承前开基合水、岗贝。罗作佩、罗蔼然卜居龙田、丽溪祥寿围。罗锦光占籍新陂。罗作重就居宁塘。罗怀前、罗召前、罗仲义,分别肇基宁塘、蔗糖村、新塘村。罗作荣卜籍宁塘芒柘下。
罗友文,字成忠,号九十七郎,初居兴宁大坪堡,开派罗陂,为罗陂罗氏之宗。妣潘氏,生子仲延,号仲一郎,妣康氏,生二子:德广、德寿;罗德寿,又名法寿,妣杜氏,生三子:文兴、文郁、文旺,派分三大房。后裔罗懋初占籍龙田石壁村;罗学洙开基龙田蓼塘槐植围,派衍鸿基、玉竹、龙凤、长安、罗梓;罗学泗居龙田新寨子;罗学濂、罗学汤迁移合水罗陂信古塘、罗祠门第;罗山、罗佐开派合水罗陂丰坑塘与坪洋罗营泰安围;罗伯华、罗本滔迁徙龙田羊岭八仙亭罗屋和福兴神光通泉罗屋开基;友文子孙派衍和平县热水、增城县永和蒌园、连南寨岗、惠阳县等地开基立业。
罗友直,后裔开基大坪叶塘、北塘、宁塘、黄塘、里芒柘下,派分梅县、博罗县立籍。
2、罗洪德派衍世系
罗洪德,讳用格,行任郎,居福建宁化石壁村。自幼名师教导,熟习四书五经,精通诗词音律,少负才名。宋景定壬戌科(公元1262年)擢进士,初授咸宁县令,廉政清明,体恤民情,政声良好,升抚州太守。为官一任勤政力行,惩恶除奸,为民造福,百姓讴歌颂德。罗洪德为官亲民,敢于直言,尝为奸人所忌,屡谪,屡迁,遂挂袍辞官,隐居宁化石壁,教儿育孙,配九妻,生十八子,均为显达。后裔奕叶蕃昌。时人有诗赞曰:
细阅后裔派系长,簪缨绵亘世流芳;孝子忠臣昭册史,才人学士著朝堂。
章台树历风霜古,桂籍名增日月光;试问根源何处是?豫章沟起姓无双。
长子罗君崇,行大一,明经进士,开派大埔县湖寮立业。生四子:次一郎、次二郎、次三郎、小八郎。后裔罗子明迁徙兴宁黄塘堡山田尾安围,派衍径南径心下珠坑、油坑、水口、坪宫、星曜、官亭、东兴、罗寨、仲塘坑、罗坳头、殿上村、山田叶屋坑、白石旱窝咀、鲤鱼塘、黄竹塘。
三子罗君兰,行大三,元朝郡庠生。卜居五华,后裔千四郎派衍兴宁叶塘、胜青榕树下老屋、三口塘井下、上下乍、黄金塘、石陂老屋。念三郎立籍叶南之鼓子石、深塘唇、石禾坪、三角围、富公岭、大岭下、兴之黄畿嫁衣罗。罗弘开开基叶南仙光社。罗廷鸾立籍永和暗巷里、枫塘。后裔派衍刁房黎岭下老屋、下塘雷公岭、石陂、周兴下新屋、上新屋、河塘叶池等地开基立籍。
六子罗君瑞,行大六。元至正辛巳科(公元1341年)岁贡进士,任大埔县学政。致仕,卜籍大埔湖寮。生三子:循简、循规、循矩。罗循简移籍兴宁北厢莲塘。生二子:文通、文道;罗文通迁徙兴宁宁中竹一巷口立籍;罗文道迁移兴宁永和三枫开基,分支旗山咀、三口塘、井祗忽、径心油坑、新墟之鲤湖、田螺湖。罗循矩开派兴宁南厢矮岗。后裔罗孟惠移籍兴宁刁坊白石下鹅孵山开基。罗孟明占籍兴宁福兴之矮岗桥头通书罗立业,派衍锦华竹园里、刁坊马鼻埂、塘子面、竹园下、新陂之乐仙通书罗、蕉坑、龙北虾洞开基。
十二子罗福清,行小三,元朝岁贡进士,仕至宣教学录。致仕,卜居兴宁东门。生子孟通;罗孟通生二子:聪、惠;后裔开基新陂垒子罗、叶塘胜青洋塘围、龙田苑矮车埙,立籍沥陂轩塘围、永和三枫寨下。
十六子罗君垂,行伯七,元至正甲申科(公元1344年)乡试举人,仕潮州府同知。解组回家,途见兴宁山川秀丽,遂挈家卜居城南之郊开基立祠,即系“爱敬祠”,是为起居始祖。《兴宁罗氏族谱》尚保留了“爱敬祠”祠记一篇:
吾族伯七公祠堂在兴宁城北门内,地名大巷里,壬山丙向,背紫金山,面通海水东兴桥左绕,金带桥右环而神光,西河拱峙其际,术家谓:得县龙之正脉。历年久远,榱桓朽敝。于乾隆四十五年庚子,革坟而鼎新之造立三栋。第一栋爱敬堂:龛内安神主位;中栋竖大夫第;前栋树屏,大门内奕世书香,大门外罗氏宗祠;西厅立福德祠,祠后有诒燕堂;东厅立探花祠,祠前有一源井,体制略似正祠。周围四界:上至肖家破屋,下至大巷街中,左至连张家大屋,右连李家祠堂。
妣徐氏,生子德秀。后裔罗清开基宁新寨子坝子岭,分支坭陂丙塘象狮岭、刁坊金银罗屋、县城南郊社下立籍。罗渭开基宁塘邹陶丰坝里、新塘塘背大罗屋、宁新黄岭舍塘、新陂家庄、石古塘。罗浩、罗洪、罗演、罗汶分别开籍新陂管岭沙坝塘和宁中竹一窝洋岭、龙田苑塘井。罗澳、罗淳落业龙田,刁坊新建罗屋,分支罗浮官厅阁、新陂之福丰柿子树下、索麻罗、鹿角塘、张官塘、叶塘北塘高岭下开基。罗成襄开基永和华丰三眼桥立籍。罗濂、罗深、罗潜开派宁中枫岭柿子茔、鹅湖灌水塘、福兴神光全福岭。罗麟落业叶塘之北塘、新陂之福庆山下。罗廷用开基石马之洋门罗屋,分派叶塘之乌坭塘立业。
十八子罗君姿,字盛龄,行小九,有文名,尤善诗,工音律,初举孝廉,仕循州学政。由宁化迁徙江西赣州府宁都鸦鹊林。致仕回家,驻驿嘉应州之兴宁,见山水悠然,沃野丰裕,民风谆朴,乃择东郊廓而立围焉,名曰“东升围”,称兴宁东门一族!世系繁衍,日益盛昌。子新翰、升翰。以翰为名者,因祖族罗孟郊举探花及第,官居翰林学士,取字之义。罗新翰传至八世孙罗维,生八子皆分房立派,世称左八房;罗升翰传七世孙八人,则合称右八房。左八房、右八房,即罗君姿之后也。
3、罗孟郊派衍世系
据《广东通志》载:“罗孟郊,其先南昌人,五代间,为官岭南循州者,因家焉。”罗香林《罗公孟郊传略》云:“罗孟郊,字耕甫,号休休,循州兴宁人也。先世居豫章。唐昭宗时,有进士名昌儒者,晚为循州剌史,遭世乱离,道梗不归,于循州兴宁筑望先楼以居,自题诗有‘一片心悬忧国难,两行眉皱望先楼”句,盖纪实也。历数世,至清臣,生孝忠;孝忠生居敬,知汀州,有善政,娶谢氏,生孟郊于官舍。”
罗孟郊生于宋哲宗元祐六年辛未(公元1091年),居城南罗岭。父罗居敬,为福建汀州剌史,早丧。随母习礼,刻苦攻文,天聪慧敏,少负盛名,年十五中秀才,品行高洁,学问渊博,有粤东神童之称。同治三年版《广东通志》载:“儿时,牧牛长坡,庄坐读书,有山人过,奇之与语,孟郊告以父丧贫未葬。山人指示地,遂葬焉。弱冠结庐罗岭以学,乡弟子从之。孟郊指授笃至,邑始多学者。善书札,洗砚池水尽黑。人称之曰:墨池。”徽宗宣和癸卯登举,甲辰科(公元1124年)会试,公《策论》警句:“躬耕而亲蠶,已喜示斯民之大端大本,辽衰而金盛,更望振天下之大纪大纲”。掌枢密院事谭正阅后惊叹曰:“中华奇才,”选进士及第,擢探花,授太学博士。时奸相蔡京贪婪,权倾朝野,其党羽腐败扰民,致国帑尽耗。宣和乙巳,朝政颓败。金人南侵,国势危殆,孟郊愤而上疏痛陈蔡京等六人专擅罪状:“今日之事,蔡京坏乱于前,梁师成阴贼于内,李彦结怨于西北,朱成聚怨于东南,王黼、童贯又从而创开边衅,使天下之势,危如累卵。此六贼者,异名同罪。伏愿陛下擒此六贼,屍诸市朝,以谢天下。”钦宗即位,分别处六贼以流、放、贬、殛。公嫉恶如仇和爱国情怀,获得民众崇敬。
靖康丁未,汴京沦陷,宋室南迁。绍兴戊辰入翰林。时秦桧弄权,但求苟安,力主和议。目睹秦桧辱国,罗孟郊与龙图学士叶三省、从政郎杨炜等大臣,力陈抗金救国,被谪兴国。罗孟郊满腔忧愤,绍兴癸酉殁于谪所,终年六十二岁。后秦桧暴死,冤狱遂寝。高宗下诏平反,追封罗孟郊为礼部尚书,敕葬兴国甘棠山,赐祭祀祝文曰:“若公者可为屈之以位,而伸之以道,枉之于生而直至于死者。公负美质为忠良,承道学岂偶然耶。”
罗孟郊,娶妻周氏,生子二:鍧、钧;罗鍧娶赵氏,生尧达,仍居龙川,迄今佗城罗屋坪罗氏其后也。罗钧娶胡氏,侍孟郊于兴国军,生三子:尧明、尧文、尧思;后裔多居楚。
宋高宗绍兴赐进士知庐州府周文举为公撰墓志铭赞曰:
霍山维灵,富水维清,灵不可昧,清不可尘;
今日已矣,庶乎致身,我其瞻仰,厥维墓真。
宋绍兴二十六年丙子正月 赐进士知庐州府周文举敬撰
4、罗剑锋革命事迹
罗剑锋,兴宁人。大革命时期在增城永和地区组织农会,调查田亩、收编绿林,为人不畏强暴,主持正义,济弱扶老,很受群众爱戴。
大革命失败后,剑锋改名剑虹,继续革命。在第二次国共合作时,他曾潜入国民党左派刘起时部独立二团任教导员兼大刀队教官,1937年增城沦陷,他仍坚持抗日救亡工作。
罗剑虹能文能武,为掩护身份,在永和蒌园田心教书,日间教文,夜间教武,竭力对学生灌输爱国主义思想。后遭汉奸告密,日寇认定他是共产党人,将他捉住,迫他下跪认罪。任日寇痛打,不向敌人屈膝。打得剑虹遍体鳞伤,鲜血淋漓,死而复生。日寇技穷,复以“活埋”相威胁,罗剑虹始终末向敌人吐过一字。据说临终前吟诗一首:
蒿目时艰我浴悲,山河破碎景全非。
从今不作家乡望,追念双亲串汨垂!
罗剑虹儿子罗兆荣注释“从今不作家乡望,追念双亲汨串垂。”既以身许国又怎能再作家乡之望呢?其实罗剑虹的双亲早已去世,没有追念的必要了,所以他所指“双亲”应该暗喻“沦亡的国土、受难的人民”。罗剑虹先生的胸怀博大亦在于此。
罗君兆荣曾步其韵成一绝,附录如下:
客地长眠事可悲,生平谁断是和非?
头颅既愿为钟鼓,一点丹诚尚足垂。
CopyRight © 2015-2030 www.zhlswhw.net 【罗氏文化网】
主办:罗氏宗亲联谊会 承办:豫章文化研究院 总顾问:罗河胜
编辑:罗元 … 电话:(0)134 3536 5888(罗元) QQ:251547599
联系地址:中国·广东省河源市旺福路三号天正花园岭南设计院 邮编:517000
粤ICP备170852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