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传统文化

姓氏合一

时间:2015/5/28 23:17:43  作者:信息录入员  来源:中华罗氏文化网  查看:651  评论:0
内容摘要:姓氏合一 从姓的产生,识别社会群体成员血缘关系,到氏的使用为宗法分封制度附骊,由姓分氏的漫长过程,经历了3000多年时光。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缘于各种历史条件的影响,姓氏随着社会的急剧变动而被打破了,一方面是“公侯子孙失其本系”《隋书·经籍志》称:氏称与象征身份的封邑占有已愈益脱钩...

姓氏合一

   从姓的产生,识别社会群体成员血缘关系,到氏的使用为宗法分封制度附骊,由姓分氏的漫长过程,经历了3000多年时光。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缘于各种历史条件的影响,姓氏随着社会的急剧变动而被打破了,一方面是“公侯子孙失其本系”《隋书·经籍志》称:氏称与象征身份的封邑占有已愈益脱钩;另一方面是大批无名氏对社会财富和权力再行分配,士农工商都堂而皇之地在自己的大名前冠上了姓称。于是姓氏相别的界定已不再具有意义。到了战国时期,由于社会处于急剧地大动荡、大分化之中,周天子的权威与实力急剧下降,诸侯之间战乱不断,各国卿大夫阶层崛起,与周朝分庭抗礼,等级制度已经土崩瓦解,社会体制逐步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度。奴隶纷纷得到解放,庶民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游士、侠客、布衣都可获得“姓氏”称号。很明显,氏已经不足以表示“贵”族的社会地位,姓氏制度也就发生了动摇。以前时尚一时的命“氏”盛举面临崩溃厄运,代表贵族门第的“氏”已失去了炫目的光彩,“赐姓命氏”成了历史。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不久,汉高祖统一天下,继之而来的则是“姓”与“氏”合一,姓、氏不再有别,人人都有得姓的权利。《通志·氏族略》云:“秦灭六国,子孙皆为民庶,或以国为氏,或以姓为氏,姓氏之失,自此始。故楚之子孙可以称楚,亦可称芈。周之子孙可称周子南君,亦可称姬嘉。又如姚恢改姓为妫,妫皓改姓为姚,兹姓与氏混而为一者也。”明顾炎武《日知录》曰:“战国以下之人,以氏为姓。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史记·本纪》于秦始皇则曰姓赵氏,于汉高祖则曰姓刘氏。”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也说:“战国分争,氏族之学久废不讲,秦灭六雄,废封建,虽公族亦无议贵之律,匹夫编户,知有氏不知有姓久矣。汉高祖起于布衣,太史公以上名字,且无可考,岂能知其族姓所出耶?故项伯、娄敬,赐姓刘氏。娥够妫为皇后,亦不言何姓,以氏为姓,遂为一代之制,而后世莫能改焉。”

  姓氏合一,在中国姓氏史上是一大进步的标志,其意义有二:一是姓与氏二者可以通称,姓即氏,氏即姓,姓与氏已不再有任何意义上的区别。二是每一宗族都有自己固定的姓,子子孙孙承宗继祖,形成一脉相传姓氏家族。


上一篇:贵姓何来
下一篇:姓与氏的区别
相关评论

CopyRight © 2015-2030 www.zhlswhw.net 【罗氏文化网】

主办:罗氏宗亲联谊会 承办:豫章文化研究院 总顾问:罗河胜 

编辑:罗元 … 电话:(0)134 3536 5888(罗元) QQ:251547599

联系地址:中国·广东省河源市旺福路三号天正花园岭南设计院 邮编:517000

粤ICP备170852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