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历史:我和罗贵始祖的不解之缘
2011-05-27 12:02曾阳漾

良溪古村罗氏大宗祠旁,罗贵塑像已经巍然而坐,我立在塑像面前,似乎看到了当年风云变幻的历史,眼前蒙太奇镜头一般,涌现出战乱卷进漩涡的珠玑巷,和携老带子南迁的悲惨痕迹,撞击出一种心灵的震撼……良溪90岁老人,和我讲古,他用良溪腔和我的普通话对白,慢悠悠地说到880年前南雄领袖罗贵,他率领36姓97家像摩西一样,历尽艰险,南迁(蓢底)良溪安家的故事……从他的嘴里,我看到了罗贵的伟大:同宗同亲、百姓一家,用心的责任让大家成为蓢底的乡亲。

在南雄珠玑巷“中华文化驿站天下广府根源”的“珠玑古巷“场上,我曾看到了罗贵等人的肃穆石雕,带着36姓97家南迁时,同船共渡,男丁身背包裹、孩子坐在牛背新鲜的笑容、女性坐在筏沿愁眉补衣服、老人凄惨地靠着儿子身旁,而一些小狗也随着孩子贴身,睁大着惊恐的眼睛,而在竹筏中屹立的罗贵,刚毅脸上,却是眼神悲壮地凝望江水滔滔的远方……
罗贵不是一个奇人,但在普通人的头上,戴上了一顶传奇领袖的帽子,直到现在,许多的珠玑巷人和良溪人,还称他为“罗贵祖”,心中充满爱戴。罗贵的身上也有人世间真人真事的故事,在家乡珠玑巷除暴安良的同时,也因为胡妃案和南宋王朝烽火四起,带着97家的乡民,辗转迁移、蹈山涉水,几度凶险找到了大家共同的家园——冈州大良,并在蓢底蓢树底下,开垦围渠、种田繁殖、开基继业。蓢底的初步农业开发,始自宋代。
如今良溪农业的成功,也是一种活鲜鲜的生命力,是大量珠玑巷宗族移入为契机创造的,也同江南的开发,农业生产上出现的第一次“绿色革命”分不开。江南地区存在的低洼的沼泽地,历来是一难以处理的问题,罗贵等中原人通过修筑堤围来排涝,将它改造成围田、圩田高产,同时围水建池塘。
缘结珠玑巷 战火南迁岭南
一种渴求的欲望中,我撰写的26集电视连续剧《罗贵传奇》,在各种资料考证整理中,了解罗贵的六世祖罗彦环,是曾经扶助宋太祖赵匡胤登基的开国功臣。看见赵匡胤开始眼红自己手中的兵权,只好借机病重。虽是河北同乡人,但心冷之下,罗彦环沿江西退出,来到陌生的岭北南雄珠玑巷,其子孙被赵匡胤世袭官衔,在珠玑巷为富为商,让赵匡胤的“眼中钉”成为了平民中的官。但是,罗家人曾经的官衔、地位和与人为善的家教,让大家很佩服,与之为尊。罗贵父亲罗锦裳也是珠玑巷的里长,虽然这里有中原仕宦、巨家望族、被贬官吏,但大家还是和村民和睦相亲过日子。
我曾经从高速公路上飞速来到珠玑巷,只要三个小时,而罗贵和珠玑巷的乡民顶风冒雨,潮水南迁,却是3个月。在历史上,南雄梅关古道的开发源唐开元四年(716),张九龄奉诏开凿梅关,拓宽路面,梅关驿道成为古代中原和江南通往岭南的陆上孔道,而珠玑巷,是一条唐代以来的南北交通古驿上的一个小镇。

曾经因为战乱冷落的珠玑巷,如今又繁华起来,“黄花满地缀珠玑,广府人称是故居”珠玑古巷以其古朴清悠的风貌再现昔日的风采,珠玑巷巷道是一条宽而直的街道,长达 1500米,宽近5米,由卵石铺砌成路面,曲折、可看,加上沙水河的垂柳依依,风声、水声和明媚的阳光,隔水相看,洒脱出一番情趣,许多的广府人来这里寻找祖宗的根源。我不敢相信当年的罗贵就是从这美丽地方南迁,而且我在剧中,还让罗贵和娘子金云荷在凤凰桥上擦肩而过,他们的心里,藏着一份彼此的感情,并成为相守的夫妻。但却在战火中,让珠玑巷成为故园,情在,却已经北雁南飞,成为一种史册上的传说。

真是老天不公,谁叫当时天劫人祸呢?沙水河的歌舞已经成为过往云烟,加上胡妃被黄贮万的仆人刘庄私底告密,惊动了朝廷,兵部尚书张英贵派官军预备筑寨立防,剿灭珠玑巷,战事汹汹,不可收拾。罗贵得到姑父梁乔辉的密信,珠玑巷惊恐的的乡民也只能为了逃命,随罗贵漂泊南迁。珠玑巷在南雄城北约9公里,并伸延入群山之中,通去梅岭,古称“梅关驿道”。现在的珠玑巷已经没有留下往昔的悲惨历史了,但我们可以在罗贵纪念馆找到一种遥远的记忆……这里还有“木本水源”的罗贵历代祖先绘像,和各地的《罗家宗谱》、豫章罗氏源流铭、南迁咏诗绘画,最让我感动的,是马来西亚罗氏公会敬赠的龙头船,上有红绸:“同溯渊源”,众人撑船,同心同德。同宗之心,不论是海外,还是中国大地,都有一颗“心”悬在情之中。
几百年的泱泱历史和传说都沉寂在纪念馆,挥去历史的尘烟,品读罗贵,重现了历史遗迹……我让少年时的罗贵,从电视剧中走出来,他曾接受佛家高僧空释的武功教诲,从此学到保家卫国的本领。罗贵20多岁的时候,感于南宋王朝民不聊生、官场腐败,为文为武,他希望赴京赶考。但是父亲罗锦裳认为南宋王朝,可能会重新把罗家视为想颠覆王朝的“钉子”,罗贵盲目进京,必然涉足官险,于是让他和金家女孩金云荷为婚,罗清之的出生,给家庭带来了喜悦,罗贵很疼爱金云荷,但在妻子怀上第5个男孩曦子的时候,金云荷身体因为劳累,渐渐不行了,抱着对家人爱,流着眼泪黯然离开了人间,而罗贵的妹妹罗欣儿抱着曦之,陪罗贵守在金云荷的墓地,心里有一种怀念之情。
据说金氏葬南雄府保昌县珠玑巷蜜筒山,《罗氏族谱》记载,罗贵共有九子,均为之字派:长子清之(字大用,号宗南),次子慎之(字臣用,号广南),三子辉之(字利用,号始南)四子光之(字期用,号镇南),五子曦之(字明用,号日南),六子温之(字和用,号从南),七子淳之(字广用,号幅南),八子绍之(字振卿,号木浪荡),九子信之(之字费用,号竹林溪),还有传说,他有十子,叫良之,罗贵堂弟实公之次子,过继给罗贵,成为第十子。前五子为金氏所出,罗贵到冈州后,和田氏结为秦晋之好,他去世后安葬冈州蓈底村东边土名仓厢下凤翔山,后因风水不利,其七子淳之起柩卜吉,葬于端州(现在的肇庆)高明县凤果山。
良溪发现的《罗氏族谱》,还记载了“豫章罗氏古谱诗”,该诗与其他《罗氏族谱》中的版本不同,其中写道:“珠玑来宋始,南渡各分方;甲第读书秀,云礽翰墨香;博罗留宦迹,道学远流芳。”……我的创作观念中,罗贵不仅仅是一个有世袭官衔的贡生,且是一个功力在身的当世英雄,文武共济,在南迁中,把贡生帽子塞进包裹,一身英雄行装,途中,和异性同宗的珠玑巷乡亲同患难,并在潮水中救起珠玑巷的兄弟、姐妹。
罗贵南迁,有其特别之处,不是孤家寡人,而是36家97姓,遇(蓢底)江山融结,田野宽平,及无势恶把持之处,众相开辟基址,共结婚姻,朝夕相见,仍如今日之故乡也。感慨今日之行,非贵公(罗贵)之力,无以逃生……如戴天日,后见公子孙,如瞻日月。而且珠玑巷的九十七人众人还相誓:吾等五十八村,居民亿万之众,而予等独藉公之恩,得赖逃生,何以相报?异日倘获公之福,得遇沃垠之地土,分居安插之后,各姓子孙,贫富不一,富者建祠奉祀,贫者同堂共餐,各沾贵公之泽,万代永不相忘也。世世相好,无相害也。即签名团词赴县陈告,准立文案文引。

在蓢底,一消战乱烽火,开始建立一个青山绿水的“香格里拉”,罗贵以他的豪杰壮志,带领珠玑巷的乡民以文治村,和龚谢姓地方蛋族,一起创业,重建蓢底,大家都对他感恩戴德,于罗贵之世,三十诸姓以情同手足,为维系世交于千秋,乃编《流徙铭》,曰:
珠玑流徙,罗湛郑张,尹文苏谢,
陈麦卢汤。温胡赵伍,曹区李梁,
吴冯谭蔡,阮郭廖黄。周黎何陆,
高发其祥,九十七人,开辟烟瘴。
三十三姓,永镇南方,子孙万代,
为国栋梁。文经武纬,愈远愈昌。

蓢底的“文”是什么?罗贵的武才可以救助珠玑巷的乡亲,而文才呢?可以让蓢底的孩子们用功读书,文邦治国,即便到了清朝,还有状元、解元走出蓢底青山。如今良溪的大门口还有对联,左联是“良才辈出遍环宇”,右联是:“溪流清澈汇江河”。原来是“才”!同时,可见罗贵的后裔们也是文采出众的人,包括罗天池、解元罗芳等朝廷名流,还有海外的罗家氏族……880年来,罗家的子子孙孙生生延息在岭南,并在新加坡、越南、香港、台湾等地开花结果,没有文化,行吗?……良溪,是一块永恒的磁石,多少年来,凝聚了千百万36姓儿女的心,每年的新年,许多珠三角的罗姓人和36姓人来良溪拜祭罗贵祖,而海外的文功武略的商人罗奇生、罗光耀和其他罗家人,也曾经回到良溪寻根问祖,不是给历史画上句号,而是重新描绘有始祖的人生,这也是良溪不灭的记忆。
缘落蓢底 陈白沙写罗家
在良溪,娟姐处,发现了其夫家《罗氏族谱》中,有《岭南罗氏谱序》文字,落款则为“成化二十年岁次家辰仲秋吉旦从仕郎翰林院检讨江门白沙石斋病夫黍婿陈献章拜书”。文字短短的500多字,清晰地说出了是陈白沙(陈白沙是陈献章晚年期间,众学者以其居所地名取意的)作序的缘由。文章古文含义是,陈白沙夫人的罗氏兄弟从广州来,交谈间,罗公信打开《罗氏族谱》一册,记载罗氏的祖先是做文官的,罗贵的六世祖罗彦环迁到南雄珠玑巷,成为粤北南雄重要的姓氏流源。
陈白沙细细看了族谱后,感触颇深,想起自己的高祖陈判乡,因为战乱原因,加上胡妃之乱,随罗贵千里迢迢来到岭南的沧桑历史,挥茅龙笔书绝尘之风,可惜序言《岭南罗氏谱序》是石刻,落款为“陈献章拜书”(不见茅龙书法原件)。‘

江门蓬江区委书记秦友朋曾经送过我一册《陈献章书法集》,其中的以茅龙之笔写苍劲之字,让我佩服,记得江门常委聂党权为我一个朋友廖汝泰先生绘出的陈白沙携茅图赋诗:“忍眼书坛多俗尘,敢将茅草变茅君。神功妙化天然气,墨海游龙力万钧。”不可小看陈白沙这位“岭南一人”。“书法集”中有我在崖山炮台看到的“慈元庙碑记”,据说现在的“慈元庙”几个茅龙字也是陈白沙的传书,让所有的人都记忆深刻。
这是后话。陈白沙还在序言中用言语带出族谱含义,罗贵生有9个儿子,“百粤之罗多出自琴轩公”,即岭南罗姓后人多是罗贵的后代,“琴轩”是罗贵的号,另字以达,又字天爵。经历史学家和学者对序言为文考证:该序言应该是陈白沙的作品笔迹,是陈白沙流落民间的少量作品。
陈白沙是1428年出生,1500年去世。序言中所指“成化二十年”,是明朝1484年,时年陈白沙56岁。1483年,陈白沙被皇帝授予翰林院检讨。“病夫”是陈白沙在文章里惯用的谦称,看其夫人姓罗,又是在《罗家族谱》中为序,是否可以说他是罗贵的后裔女婿呢?从而带出了罗贵至蓢底的历史真实性,加上罗彦环是北宋的“开国元帅”,所以,陈白沙序文中有“世称'元帅子孙'”之说,是有依据的:罗之先本祝融,世远失纪。宋之仲素翁始居沙(县),闽罗源之一大宗也。公官博罗,胄为儒官,几世孙徙居南雄保昌之珠玑,广之一大支。百粤之罗,多出琴轩贵翁之九子也,长曰清之,次曰慎之,三曰辉之。四曰光之,五曰曦之,六曰温之,七曰淳之,八曰绍之,九曰信之,自为一支,其间之分节派拆,布络于藩郡乡邑,世称“元帅子孙”,猗欤盛哉!
岁月中有罗贵的“元帅子孙”历史,但是,他的生卒年代和兵荒马乱中南迁跋涉的故事始末始终是个谜!在珠玑巷、在良溪如今的生活中,罗贵就是一个在人们心中活生生的英雄,有血有肉,一致称他为珠三角的始祖!可惜的是,我在寻找罗贵始祖南迁的惊涛骇浪中,让我撰写的电视连续剧始终在情节迷茫中徘徊, “……此次迁徙跋涉千里,时经二月,备受艰险。走水路者斩竹结筏,从正月十六日沙水解缆,出浈水,下北江,漂流二个月,三月十六日到达冈州。何大佐《榄屑》引《南雄水木记》记述其先祖此次迁徙历险情形云: “……十年甲戌正月,人民畏惧,举族南逃,时无舟楫,我祖兄弟砍竹为插,乘流漂泊,夜半突至连州江口,潦水冲散,时偕伯祖九郎公及男仲远、仲达、侄七三、七四,奔南海县西林都华桂坊住歇,既而之小榄凤山下,卜室三角社居焉。”又《南海鹤园陈氏族谱》记述:“……民虑及难,各挈家逃窜荔枝山下者万余人,遂结竹为排,顺水漂流,及狂风大作,排散,溺水死者甚多。旋至一处,见岸上童子,问之,得悉里中有忠勇将军,甚显灵,从即赴祠祈祷,后抵连州水口,始各奠居。”
这是刘氏、陈氏、何氏族谱的等所有的南迁,即便是在罗贵率领36姓97家之后的珠玑巷至岭南迁徙过程,基本上以此为模,我想着打破这种水中“速行“的迁移方式,最后我在《豫章罗氏族谱源流考》载罗豪撰《岭南一世祖琴轩公事略》取的是苏妃之说。这是经缜密分析研究后的独到方式。兹抄录如下:
“宋高宗建炎三年已酉岁,帝妃苏氏,一时不慎,失调雅乐,致触帝怒,斥居冷宫。旋获宫女之助,逃脱出宫。至关口,遇黄贮万运粮至京,船泊关口,苏妃哀求黄收留,匿于粮船。黄见美艳,允挈南下回籍,匿藏家中,后为家奴刘壮宣泄其事,传扬至京都
。宋帝大怒,乃枚兵部尚书张英贵严办。张尚书拟先将牛田坊所属夷为平地,然后建立兴良平寇寨。幸得我贵祖姊丈梁乔辉(应该是姑父?)时任职兵部,先悉此事,急遣家人星夜赶至珠玑里,密报我贵祖。贵祖以大祸骤降,密商于乡里,立即向县衙申请迁徙,以免遭受无辜杀戮。宋绍兴元年辛亥岁正月十日,奉准南徙,于十六日晨齐集亲族戚友三十八姓共九十八户,由我贵祖统领,各携妻挈子,分水陆并进。至三月十六日方抵冈州(即今蓬江),得当地人士龚应达接应,并协助向政府告案立户,避过此场灾祸,各得安居乐业。”
在找到剧集南迁内容的同时,我让罗贵寻找避难南迁的突破口,其中有水路和陆路行进的“缺口“,于是罗贵用他的大人大义,为了孩子们免受水上之苦,让儿子罗清之、罗慎之保护珠玑巷的少年掩护走陆路,同时避开官军对小孩子的注意力,从韶州、曲江、广州、佛山、三水等地到高明汇合;而罗贵自己带领珠玑巷的成人行水路,逃避官军的追杀,浈江结竹为牌,载至连州,过夜泊湾,狂风大作,潦水涌散竹牌,淹死男女不计其数,尚存余牌在海漂流,救起一些成人后,大家继续前行,甚至在九江大洋湾再次水上出事后,依然跟着罗贵,经北江和西江水路,在高明和罗清之等人带领儿童“兵团”汇合——一起安居冈州蓢底村!
南迁就是一场水上战斗,罗贵以他人格的魅力,带着大家走进了蓢底——今天的良溪。从族谱和罗贵的故事中,罗贵的领头人形象比较单薄,但是有很多的后裔怀念这位伟人,甚至在良溪和佛宁中有他许多的中原风俗传说,同时还有珠三角和港澳台罗氏子孙来到良溪家园寻亲,可见罗贵精神文化离现代人的亲情没有间隔,只要在剧情中用适当的情节和故事、传说来塑造罗贵,可以让罗贵在今天良溪的形象再现。
缘在良溪 海内外不忘罗贵情
一溜历史长烟,夕阳落下,月亮升起……潮起潮落……江水已经更换,但是村口的大榕树让我总想起珠玑巷的榕树,甚至感觉良溪是珠玑巷的延伸。我们可以看见罗贵带领36姓97家人来到当时的蓢底,不仅仅是南迁,而且携着中原文化和地方的风俗,在这里安家、扎根,使得今天的良溪,从“后珠玑巷”文化演绎成今天地方的广府文化,成就了许多的名人雅士,同样在电视连续剧中包容、吸收,成为良溪一种新的罗贵历史。
在罗贵来到蓢底后,他用一颗质朴的心团结地方的蛋族人,并用“劝修堂”名义,让珠玑巷的乡亲与谢龚坑人共同生存,敦族睦邻。面对“罗氏大宗祠”广场上的罗贵塑像,我不禁浮想联翩,我相信他的明朝文官装束,但更看到他带领珠玑巷乡亲漂泊江海的英雄形象,文武兼修的领袖。当年,他们找到了心与灵魂的血脉,在惊喜中欢呼,而我却漂荡在状元的大堂中,看着另一个朝代的水墨丹青,还有永远挂在墙顶的“解元”牌,不是罗贵留下的,却和他的生命生生相惜。

当我在良溪“罗氏大祠堂”中,灿烂的夕阳下吃米团糍的时候,也在撩想罗贵带着米团糍,风雨天从粤北到岭南的漂泊竹筏上,自己忍着饿意,把藏着的米团糍给老人们当点心,好慢慢熬过去……
我没有忘记在26集电视连续剧《罗贵传奇》中,让罗贵和珠玑巷的先民在良溪奋斗的传奇故事,因为现在的良溪让我在老人、小孩、明清古建筑和长长的条石巷道找到了历史之源……
岭南的好,总是需要在搏斗中生存,在当年冈州大良蓢底,罗贵带着大家围土造田,此外还开辟出淤田、沙田、山田、葑田、涂田等农田类型,农具也改用中原的农具,可锻铸铁(俗称熟铁)之应用于农具,促使耕犁的多用途化和手耕铁农具的出现(至今在罗氏大宗祠中仍有耕田的农具存在,虽然已经污锈斑斑,但村里人自豪地说:是贵祖留下的)。从珠玑巷到良溪,逐渐形成广府化的传统农业,臻于成熟。应该说,罗贵的农业成绩,在今天的良溪,还能寻到蛛丝马迹。当然,从南宋、元朝、明朝、清朝,不仅在开发农田上起了重大作用,我们还可以看到修筑围堤坝后,环山而居的鱼塘星罗棋布地在良溪蹦撞“交流”,成为良溪善良村民生存的法杖,一块块……一条条鱼塘曲折的阡陌小路,好像在说罗贵的故事……有苦难、有辛酸、有获得土地的甜蜜,再也不会像珠玑巷一样争夺、掠抢了;再也没有天灾人祸……生命的成长,在喜悦中国慢慢成熟,就像良溪枝叶结蔓的木棉花一样……美丽无界,满目春意袅绕……
良溪,当年在历史的背景演义中,罗、谢、叶、廖、胡等姓氏聚居在这个山清水秀的村庄,良溪、北坎、大亨的后裔们,又在珠三角以及其它地区甚至海外繁衍生息。良溪古村实际是中原移民从南雄珠玑巷南迁后,再度迁徙广东各地,以至成为海外诸国的重要中转站,是贵祖家风、世德留贻,也是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海外文化揪合的“广府文化”。当罗贵率领珠玑巷乡民南迁880周年的时候,保留了延续下去的罗贵精神,和谐一方水土。站在良东的护村“长城”,俯瞰良溪,云层下的明清建筑上,已经逐渐打破陈旧的传统地貌,变成炙热的发光点,从历史的烟尘中骤然射出,变成良溪滔滔的流水,不泯不灭——和谐、团结、异性一家!

沿五部堂良东的山路前行,一片纵横阡陌在右手的旷野上,远处山势平稳,绿色在握、喜鹊争鸣……良溪的老人说,这边风水很好,罗贵始祖墓在良溪村东凤凰山的半山冈,可以坐卧看良溪的历史变迁,这是后人为始祖许的愿吗?100平方米的古墓两边,有双狮抬头,墓边遍植松柏,这也是怀先人的敬仰之情,我心里头也对这位36姓97家的“始祖”,充满崇敬!1992年重修的罗贵古墓墓铭曰:“本山坐凤翮怀中穴,始祖贵,锦裳子,原名以达,字号天爵、琴轩,南雄府学廪生,诰封中宪大夫,赠吏部尚书。金氏、田氏诰封四品恭人,赠一品夫人。由南雄府保昌县牛田坊沙水村珠玑里始迁冈州蓢底,即新会良溪,为南迁罗氏始祖也。绍兴元年十二月立。”
根据这段碑文,艰险南迁后的罗贵和众先民来到蓢底,罗贵已经是心力憔悴,还在为当年的蓢底人任劳任怨,短暂的人生虽然告别了蓢底,但在历史的和谐中,也为今天创造了最完美的广府文化,他的人品、传说打破了880年的无痕岁月,让后人在良溪的一草一木中找到历史的真谛,同时,缘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香港和台湾,罗氏和36姓的同宗,都怀念罗贵的历史、传说,良溪的老人们都能津津乐道始祖罗贵,为今天的地方人民和珠三角洲、港澳台的子孙创造了“我家在良溪”的归宿。

说一声:贵祖,走好!……
(来源:曾阳漾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