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罗氏远祖考略-1
一、轩辕黄帝考略
黄帝,姓公孙,有熊国少典之子。是中华民族远古五帝之一。史书《世本》、《大戴礼记》、《史记·五帝本纪》列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而黄帝排列首位。
传说:帝母符宝氏游於姬水郊野,天空突然展现耀眼夺目美丽长虹,并传来响亮雷声,雷电缠绕着北斗七星,光照天地,这时符宝氏立刻感到身体内有异常躁动,原来怀孕了。消息传开,有熊国的人们纷纷议论说:“符宝氏受了上天的灵感怀孕,一定是天神问世了。”
后来,符宝怀孕二十四个月,生帝於轩辕之寿坵,即今河南新郑县,因名轩辕。帝刚生下,虎虎实实,双目炯炯有神,很快学会讲话;稍大,能通百事,断是非。江西《阙城罗氏族谱》记载曰:“帝生出日角龙颜,有景云之瑞。居姬水,遂姓姬。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狥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那时,人们认为帝是万物的主宰,金、木、水、火、土为万物之本,称作“五德”。有熊国的人们崇尚土德,土为色黄,而帝又是天神转世,故曰黄帝。
黄帝长大后,聪明慧敏,才智过人,身材高大魁梧,庄重威严,加上部落人们都知道他是天神下凡,又是少典之子,所以被推举为有熊国首领,遂号有熊氏。
黄帝生活的时代,大约在5000年前左右,正是中国原始社会末期,父系氏族时代一位杰出部落首领。是以农业、畜牧业为主的远古氏族,生活于渭水流域,东迁路线偏北,大约是今天的大荔、朝邑一带。
聪慧的黄帝果然不负众望,部落先后东渡黄河,沿中条、太行山向东北,一直向燕山以北发展。几年后,部落从事农耕、养殖、狩猎成效显著,百业兴旺,繁荣昌盛,部落逐渐强盛起来,迁都涿鹿(今河北省北部)。
涿鹿一带,原来是炎帝的势力范围,黄帝族群抵达涿鹿,必然会引起利害冲突。为了争夺地盘,双方在涿鹿郊野地方连续发生了几次争斗。黄帝部落人强马壮,实力较强,将部落分列为:以熊、罴、貔、貅、豹、虎命名纵队,终于在涿鹿阪泉与炎帝部属展开了一场战争。结果,黄帝胜利了。
炎帝与黄帝部落,同属华夏,是同宗共祖的兄弟族群,双方同意酝沤嵛兀院臀螅獬鸾崦耍熳槌梢曰频畚琢臁⒀椎畚ǖ难谆屏喜柯洹U飧鲈豆攀贝难谆撇柯渚褪侵谢褡遄钤绲某巍:罄粗泄顺3谱约菏�“炎黄子孙”,就是从这个典故得出来的。
炎黄部落合并以后,和睦相处,天下太平,国泰民安,人们过着安居乐业的日子。
正当炎黄部落不断发展和百业兴旺的时候,南方苗蛮九黎日益强大,其首领叫蚩尤,能征善战,也是一位了不起的枭雄。传说,蚩尤有兄弟八十一人,个个都是牛头人身,四目六臂,头上都长着锐利的双角,力大无穷。蚩尤自以为所向无敌,率领东夷九黎十万雄师向西北扩张,掠夺奴隶、牲畜,直接挑战炎黄部落。
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黄帝率领炎黄部落族群,奋起反击生性野蛮的蚩尤侵略者。于是,在涿鹿原野上爆发了一场远古时代历史上黄帝战蚩尤的大战。
蚩尤部落人人手握金刀铜斧,强弓大弩,有万夫莫挡之勇。两军大战,烟尘滚滚,打得异常激烈。黄帝的军士非常勇敢,杀得蚩尤的士兵鬼哭狼嚎,节节败退。可是蚩尤本领高强,他搜罗了迷惑人的魑魅魍魉,向黄帝展开了狂妄的反攻。传说:蚩尤张开大口,喷吐出一片白雾,漫山遍野,笼罩了战场,黄帝族群一时迷失方向,战争对黄帝阵营极为不利。黄帝也不是等闲之辈,急召管风的风伯,让风伯放出狂风猛吹。但烟雾实在大浓,风伯吹了三天二夜,雾气依然如故,众将士被围困在迷雾中。
黄帝天资聪敏,依据天上北斗星固定在一个方向的原理启发,立即派鬼斧神工属臣风后,制造了一辆可以用来指明方向的指南车。在一辆双轮木车上,站立着一位手臂向前指引的仙人,任凭双轮车东转或西转,仙人的手指永远指向南方。正是靠指南车的指引,将士们才辨识了方向,杀出了迷雾重围。黄帝制造的实用指南车,成为了中华民族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为世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伟大的贡献,这是后话。
蚩尤见黄帝众将士冲出迷雾,大吃一惊。但是又不甘心,原来蚩尤还有呼风唤雨的本领,他跳到半空中呼啸一声,顿时一阵狂风暴雨,地面洪水猛涨,波浪滔天。黄帝部落又被困于洪水之中。在这危急时刻,黄帝召唤收云息雨的旱神—女魃前来助战。女魃身上有极大的热量,每到一处,便可使当地雨收云散,烈日晴空。蚩尤又失败了。
为了彻底打败蚩尤,黄帝制作了一面巨大战鼓,让人训练了一批凶猛的野兽,决心和蚩尤决一死战。战争开始,黄帝亲自擂起巨形战鼓,士气大振,战士们赶着野兽,杀声呐喊冲向敌人。蚩尤的士兵被震耳的“雷声”和雄壮的队伍吓得丧魂落魄,阵脚大乱,四处逃亡。黄帝运用九天玄女传授的“玄天”兵法,将蚩尤军队围困在阪泉山谷俘获,还活捉了蚩尤,在涿鹿矾山上把蚩尤杀了。黄帝把蚩尤的九黎部族全部并入了炎黄部落。从此天下安定,黄帝的威望更高了,成就了中华民族共同拥戴的祖先。
黄帝大战蚩尤的传说故事,好象非常荒诞。但从中也可看出:远古时期各部落之间有利害冲突,战争也经常发生。也说明在源远流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在人和自然斗争中,在部落与部落斗争中,逐渐形成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文化渊源。
黄帝不但能征善战和谦恭仁政,而且还为氏族创造了许多富国益民的措施。除了发明指南针外,还发明了铸造鼎、钟、镜鉴;制作弓矢、臼杵等用品。黄帝占测日月星辰,修订《观象授时》历法,使族人知春、夏、秋、冬四季,进一步保障了农牧业的科学发展。造车建房,使部落人民脱离了穴居的原始蒙昧生活。教民禽畜饲养和五谷栽种,促使六畜兴旺与丰收足食。我国曾有“黄帝穿井”的传说,也说明:人与水息息相关,开凿水井,为人民办了件好事。黄帝与神医岐伯研究出一套治病方法,被后人编辑成我国最早的一部医书《黄帝内经》,是黄帝为中华民族作出的善举。他还嘱咐大臣仓颉创造了象形文字,发明了十二音阶,制定了度量衡,建立了国家雏形,为中国社会进入文明时代作出了伟大贡献。
黄帝在位百年,寿一百一十七岁。崩于荆山之阳,葬於桥山。
元妃西陵氏女,名嫘祖。生子三:玄嚣、昌意、龙苗。
次妃方纍氏女。生子四:青阳、节、休、清。
三妃彤渔氏女。生子三:挥、夷鼓、彭。
四妃嫫母氏女。生子二:苍林、禺阳。
众妾共生子十四:祁、已、滕、箴、任、荀、嬉、佶、儇、依、夷、姬、大酉、细酉。
二、远祖颛顼考略
颛顼,姬姓,乾荒之子,黄帝玄孙。《罗氏族谱》载“生有圣德,首戴干戈,能专正天人之道,故曰颛顼。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年十五岁佐少昊为政,二十岁师事绿图。少昊氏崩,遂即帝位。初国河南开封府杞县高阳,故号高阳氏。建都于濮,即荷泽北邻濮阳县东的濮城。”
颛顼是上古“五帝”之一,《礼记·月令》记载:“五帝为太皋伏羲氏、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少皋金天氏、颛顼高阳氏。”
《史记·帝王世纪》载:“颛顼,黄帝之孙,昌意之子,姬姓也。……有圣德,生十年而佐少昊。”颛顼是继黄帝后一位华夏大圣大贤帝王。传说:昌意正妃昌仆,又称女妪,某夕看到天空有“瑶光之星贯月如虹”异象,心有所感而怀孕,生帝颛顼。据《竹书纪年》载:“帝颛顼高阳氏,母曰女妪,见瑶光之星贯月如虹,感已于幽房之宫,生颛顼于若水。”《吕氏春秋·古乐篇》言:“帝颛顼生自若水,实处空桑。”《水经·若水注》云:“黄帝长子昌意,不足绍承大位,降居斯水,为诸侯焉。娶蜀山氏女,生颛顼于若水之野,有圣德,二十而登帝位。”《水经·汝水注》说“昌意所居之若水,即为古之汝水。汝、若音同属日母。汝、若在上古音俱通,汝水即若水。”《汝水注》又云:“汝水出河南梁县勉乡西天息山,东南过其县北,又东南过颍川郏县南……南入于淮”。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卷四引《世纪》云:“颛顼氏自穷桑徙帝丘,于周为卫。”《左传·昭公十七年》云:“卫,颛顼之虚也,故为帝丘。”杜预注:“卫,今濮阳县,昔帝颛顼居之,其城,内有颛顼冢。”《水经·淇水注》:“淇水历广阳里,迳颛顼冢西。”《山海经·海外北经》载:“务隔之山,帝颛顼葬于阳,九嫔葬于阴。”务隔山又称附禺山、广阳山,俗称土山,在今内黄县梁庄乡三杨庄村西硝河北岸,山上二冢并存,东为帝喾陵,西为颛顼陵。山腰有“高王庙”,因颛顼高阳氏和帝喾高辛氏“二高”而得名。土山东南2·5公里的大城村,为颛顼故城,古属濮阳,因而史乘所载帝丘为濮阳。
颛顼即位,以水得王,统一四方,政声蛰起,众邦皆服,广得民心,其神格为太阳,神通广大。昔共工反,颛顼与共工打过一场天昏地暗恶仗。《淮南子·天文篇》记载共工战败“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淮南子·兵略训》说:“共工为害,故颛顼诛之。”在与炎黄斗争的余绪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国语·周语》记颛顼“星与日、辰之位皆在北维,颛顼之所建也。”顾颉刚《史林杂释·颛顼》云:“盖颛顼者,北方之上帝,犹今民间所祀之玄天上帝,故北维为其所建,玄宫为其所居。”《大戴礼记·五帝德》说帝“洪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履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民,洁诚以祭祀。乘龙而至四海……。”传说颛顼把日、月、星辰都挂在北方的天上,自己乘龙遨游四海。《史记·五帝本纪》赋予颛顼帝“日月所照,莫不砥属。”《楚辞·大招》盛赞颛顼“名声若日,照四海只。”管理着中国北方一万二千里宽的大山河川,世称为北极神。
颛顼约于公元前-2514年登帝位,公正廉明,风调雨顺,部落不断发展壮大。其中一支沿黄河北上,到达今河南濮阳、内黄一带。另一支向东南荥阳、雍丘、圉县、杞县、陈留进发。《太平寰宇记》:“高阳城在雍丘县西二十九里,颛顼高阳氏佐少昊有功,受封此邑。”雍丘,即今河南杞县西南十一公里有高阳乡,即高阳故亭所在地。杞县高阳城,为颛顼支族东渐的首府,于史有证,毋庸置疑。
颛顼治国,秩序礼法,用人为贤。启用少昊之子重为木正,曰勾芸。该为金正,曰蓐收。修、熙,相传为水正,曰玄冥。又以炎帝之后勾龙为后土。而帝之外为火正,曰祝融;分治五方,是为五官。《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少昊氏有四叔:曰重、曰该、曰修、曰熙,实能金、木及水。使重为句芒,该为蓐收,修及熙为玄冥。世不失职,遂济穷桑。”由此可知,作为部落首领,为人有谋划,通晓道理,勤于耕作,农畜兴旺。他顺从自然规律,以四季作为,按照天象行事。虔诚祭祀,秉承鬼神意志制定出一套施政管理方案。
颛顼之世,“时值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祸灾荐臻,莫尽其气。民不聊生,无物以享。”面对危局,力挽狂澜,充分表现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慨。《国语·楚语》云:“九黎乱德。……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浸渎,是谓绝地天通。”《罗氏史话》也记:“以九黎乱德,颛顼帝命南正重司天。北正黎司地,以属民。以建寅月为历元,制九州作承云之乐”。
传说:远古时代天地虽然分开,但却是相通的。天上的神仙可以随意下凡人间,地上的神民也可以缘着“天梯”直达天庭,神仙巫师可以在天上人间自由往来。那时候天地相通,人神相通,所谓“人之初,天下通,人上通,旦上天,夕上天,天与人,旦有语,夕有语”,神人各安本分,相处和谐。可是后来,恶神蚩尤乘虚下凡人间,煽动民间百姓反对黄帝。蚩尤作恶多端,杀戮无辜,欺骗蛮苗,造反作乱。为了保护善民,黄帝亲自率领天兵天将,收服蚩尤。
天帝颛顼觉得天地相通,神人混居总是弊多利少。于是命令:南正“重”和火正“黎”把天地之间的通道隔断,这样神下不了地,人上不了天,“绝地天通,罔有降格”。两位大神重、黎尊旨:各自伸出巨大手臂,重把“天”托起来,再往上举,黎把“地”按住,再往下压。这样,天渐渐往上升,地慢慢朝下降,天与地分离了,神与人之往来也被隔断了。从此,“南正重司天以属神”,“火正黎司地以属民。”神与人有距离,反映了人与人之间也渐渐地有了贵贱尊卑区别,社会也有了礼法和秩序。
颛顼对于中国古代历法和音乐也有卓越的贡献。《史纲评要》记:“帝作历,以孟春之月为元,是岁正月朔旦立春,五星会于天历营室,故颛顼为历宗。又作承云之乐。”历法的发明,标志着当时农耕文化己经发展到一定水平。《吕氏春秋·古乐》云:“帝颛顼生自若水,实处空桑,乃登为帝,惟天之合,正风乃行,其音若熙熙凄凄锵锵。帝颛顼好其音,乃令飞龙作乐,效八风之音,命之曰承云,以祭上天。”高阳受风声启迪而命飞龙作乐,在中国音乐史上写下了极其璀璨的篇章。
高阳执政七十八年。寿九十七。崩,葬东郡西濮阳屯坵,即今东昌府城门外广阳里中。
颛顼元妃邹屠氏。生子八:骆明、苍舒、隤鼓、梼戭、大临、庞降、庭坚、仲容、叔达,世称八凯,所谓齐、圣、广、渊、明、元、笃、诚者也。次妃腾隍氏。生子二:称、孺帝。庶子二:穷蝉、梼杌。
称,亦作伯称,生老童,老童娶根水氏女娇福,生子二:重黎、吴回,是为祝融,为罗氏之开宗始祖也。
三、祝融氏与祝融考略
祝融氏的产生,由传说中的燧人氏钻木取火,发展为持续保留火种,随时使用火的光能、热量,来为原始人类的熟食、取暖和驱逐野兽、猎取食物、焚烧山林与开辟土地服务。人类懂得使用火,于是进化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进步和光明。
中国原始部落中最早出现掌管火种者叫祝融氏。据《史记集解》虞翻曰:“祝,大;融,明也。”韦昭曰“祝,始也。”孔疏云:“融,是大明,故为朗也。”然则作为明朗之义,是火可以照得黑夜明朗,又可消融物类,故《左传·昭公十八年》曰“是谓融风,火之始也。”可见祝融系主祭人,掌管大火用于照明,给人们于融暖和光明。
祝融氏的来源,据《史记·帝王世纪》载:“祝诵氏,一曰祝和氏,是为祝融氏……以火施化,故后世火官因以为诵。”《方言注》:“融,长也。宋、卫、荆、吴之间曰融,又为庸。”《左传·隐公元年》:“其乐也融融”注:“和乐也。”是融与庸、和古时通用。
考祝融氏出现的年代,最早当在七八千年之前。《庄子》把祝融氏列于伏羲氏、神农氏之前的重要位置。《遁甲开山图》把祝融氏列于女娲氏、大庭氏之后十五代中的第七代,比有巢氏还要早三代。《金楼子·兴王篇》所述十六代中,把祝融氏排在第九代。《路史·前纪八》把祝融氏列于葛天氏和尊卢氏之后、吴英氏和有巢氏之前。
有巢氏即人类构木为巢栖居于树上的标示;祝融氏更在其前,说明火的使用比巢居还要早,这是符合事实的。因为原始人类初期只住天然山洞,燃火取暖并御野兽,后来人口繁殖,天然山洞很少,不能满足居住需要,才转向巢居以避猛兽。
祝融氏被列入中国上古“三皇五帝”中的三皇之一。《六韬·大明》把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列为三王;《史记》则以伏羲氏、神农氏、祝融氏为三皇;《庄子》亦以这三氏并列。
盖伏羲即驯服牲畜,神农即播种百谷;祝融则用火教人熟食,皆有大功于人民,同为人类文明曙光的标志,所以被人们尊崇。《六韬》曰:“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古之三王者,未使民,民化之;未赏民,民助之,皆古之善为政者也。”《庄子·肱箧篇》说祝融氏之时“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正因为祝融氏功劳极大,被人们尊为赤帝。《淮南子·天文训》曰:“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张虑《礼记·月令解》云:“南方之神炎帝,乘离执衡司夏也。火性炎上,故曰炎融者,火之明盛也。神必有祝,遂称祝融。”《吕氏春秋·孟夏记》亦同此说。但高诱注和己颖达《礼记注》则把高辛氏时颛顼之孙黎为祝融氏火正之官,误以为是炎帝之裔、黄帝时的祝融氏。把前后两个祝融氏混淆起来,使后人产生错觉。《吕氏春秋·察传》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舜距高辛氏有200多年时间,舜时之黎决非高辛氏之黎,当为祝融氏之后。孔子知识渊博,尊重史实,当不会弄错。当然黎之后仍有以黎为名,仍自我保留祝融氏的号称者有之,以至有一支与九黎族结合后南迁到衡山时,葬于山上,仍称祝融氏冢。故《山海经·海外西经》说:“南方祝融。”《淮南子·时则篇》曰:“南方之极,自北户之外,贯颛顼之国,南至委火炎风之野,赤帝祝融之所司者一万二千里。”也明指迁到南方之祝融,乃颛顼之国也。祝融,则是火正官职务的名称。古代恒有守火之司,祝融即火正之名,其后因以为氏。黎因与共工战不力被诛,子孙流散,多与九黎结合而逐渐南迁。
民国史学家湖南罗元琨主修《新化罗氏通谱·源流考》云:“我昉自祝融。按祝融有二,皆为火神。一为火帝……一为火官……《急就篇》谓罗为颛顼后,是则卷章之子祝融官,非古帝祝融也。”
据考,远古祝融氏是部落群体,并非个人;或是职务,也非人名。高辛氏之前出现的祝融氏或祝融,均属远古祝融氏或祝融,都不是罗氏或妘姓的始祖。《路史·前纪八》罗苹注:“且高辛时黎为祝融,黎死,吴回代之。而黄帝时,庸光亦为祝融,何得指为黎也?”只有高辛氏时,任职火正的“祝融”、帝颛顼玄孙黎和吴回,才是罗氏始祖祝融,这是众口一词,绝无疑义的。而《路史》作者罗泌,江西庐陵人,是祝融的后代,他对先祖祝融记录,应该是准确无误的。
《路史·前纪八》注:“祝融氏,号也;祝融,职也,并非人名。黎为祝融,回为祝融,皆职。”又云:祝融乃“颛顼帝高阳氏之孙,老童之子,兄曰黎,弟曰吴回,兄弟均为火正之官,同为祝融氏。”
《吕氏春秋注》记:“祝融,颛顼后,老童之子吴回也。为高辛氏火正,死为火官之神。”而重黎之弟吴回继承祝融氏之职是也。
祝融吴回,继为高辛氏火正,亦有大功,观象援时,点火燃荒,守燎祭天,给天下带来光明与温暖,造福百姓。《离骚》说:“淳耀敦人,天明地德,光照四海,其功大矣!”辅佐帝喾,败共工,诛叛部,战功赫赫,为夏王朝的基业,作出卓越的贡献。其势力从中原延伸到南方,后裔不断蕃衍发展,形成历史上著名的“祝融八姓”。
《路史·国名纪》称:“祝融,侩是,今郑州有祝融冢,与祝融氏异。”即与黎的祝融氏有区别,郑州的祝融冢即祝融吴回之墓。《左传·昭公十七年》注:“郑,祝融之墟也。……祝融,都于会,故郑为祝融之墟,其治百年。”会与侩同,亦即吴回之裔人建立之郐国,便在郑州附近,以奉祀其祖祝融氏吴回。《汉书·地理志》亦说:“今河南新郑,本高辛氏火正祝融之墟。”《毛诗》云:“溱水在郐,祝融之墟。至周,重黎之后处之,为郐国。春秋有郐城,其地在溱洧间,今新郑东北三十里有郐城是也。”上古帝王之都为墟,亦说明祝融氏吴回曾都于今河南新郑县东北三十里处,故叫祝融之墟。
《竹书纪年》载:“夏道将兴,青龙止于郊,祝融之神,降于崇山,(禹)乃舜禅,即位天子。”《国语·周语》也载:“夏之兴也,祖融降于崇山。”韦昭注:“祖融,祝融也。”崇山即嵩山,在祝融之墟的西面。祝融八姓是夏的亲族,他们的祖神已降临于夏禹的发祥地崇山,辅佐夏朝,建立中国第一个家天下的夏王朝,立下不朽的功勋!
祝融吴回寿终,葬于新郑。以后祝融氏后裔会人匡正,征战有功,于周武王三年,受封子爵立国,称之为郐,是为郐公。
江西罗承逵编辑的《罗氏史料》记载:“颛顼之孙老童,老童有两个儿子黎和吴回,均司火正,黎为祝融,吴回亦为祝融。”
究竟罗氏先祖是黎?还是吴回?
由于代远年湮,在过去和当今史典与罗氏族谱的记载也众说纷纭。二十多年来,笔者翻阅罗氏族谱2000多册,实难辨是非。笔者比较认同我国汉朝伟大历史学家司马迁《史记》记载比较翔实可信。司马氏《史记·楚世家》载:黄帝之孙“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高辛氏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对于先楚历史作最早最系统研究的,恐怕要数太史公司马迁了。《史记·太史公自序》云:“昔在颛顼,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其在周,程伯休甫其后也。当周宣王时,失其守而为司马氏。”《史记·索隐》云:“案,彪之序及干宝皆云:司马氏黎之后也。”彪即《续汉书》作者晋秘书监司马彪。《史记正义》引司马彪序云:“正南黎,后世为司马氏。”史迁与彪均为一代史家,都认为司马氏与楚周宗,为祝融之后。故而《史记》中所载祝融之事实,应为信史无疑。《吕氏春秋注》也云:“祝融,颛顼后,老童之子吴回也。”《毛诗谱》亦云:“祝融氏吴回,继为高辛氏火正,亦有大功,楚国其后裔也。”
《世本·帝系篇》载:“颛顼孙老童生二子黎和吴回。”
据史书云:帝高阳生称,称生老童,老童生黎与吴回,黎娶巫氏女,生三子:长曰程伯休父、次曰噎、三曰长琴。由于黎战共工不尽,帝喾乃于庚寅日诛黎。因此,黎的子孙流散各地,一部分留居中原的程国融合于华夏族外,另部分则与九黎族结合南迁于江汉之间,和三苗重新组合,而成为现在苗族的先民。大部分后裔仍以祝融氏为号,占籍南方,据说南岳衡山曾是祝融部族游息之地,又是首领殁葬之所,因此衡山72峰中,最高的山峰被命名为“祝融峰”。峰顶上还建有祝融殿,衡山脚下的南岳庙,正殿上供奉的“南岳司天昭圣帝”正是祝融神君。
黎之弟吴回娶鬼方氏之妹,生陆终。《世本》、《史记》及《大戴礼记》均称,吴回氏产陆终,陆终娶于鬼方氏之妹,谓之女隤,生六子。《史记·楚世家》注:陆终六子衍生成六姓:巳姓昆吾、董姓参胡、彭姓彭祖、妘姓求言、曹姓安和芈姓季连。
罗姓始祖为妘姓求言。《史记·楚世家》云:“陆终生子六人……四曰求言会人。”《大戴礼记·帝系》曰:“其四曰莱言,是为妘郐人。”《国语·郑语》韦昭注:“陆终第四子求言,为妘姓,封于郐。郐,今新郑也。”由此可知,郐人又名莱言、求言。郐是一个古老的部落国家,其最早居地在今河南密县、新郑、郑州一带。郐城故址在今河南密县东南70里的曲梁乡大樊庄古城角寨村的溱水东岸。
祝融吴回玄孙求言,妘姓,原先只有一个郐国,后来又衍生出现了罗、邬、鄢、路及偪阳。求言后裔妘姓匡正者,佐周有功,受封子爵,建国宜城。《括地志·卷四》云:“西周早期,南漳、宜城两县之间有妘姓罗、鄢(后为郾)、卢、邬诸国。”广东增城罗裔真《岭南罗氏族谱》载:“祝融吴回生子陆终,讳震,生六子:长子昆吾,名樊,巳姓,封于昆吾。四子求言,封于郐。求言,讳辰,又名会人,封于郐,亦称郐人,妘姓,其属地在河南密县、新郑。崩,葬永平府昌黎县。生一子:勾珑”。
江西赣县司马罗明高,于清朝道光乙酉岁编纂的《重修豫章罗氏大成谱》记载非常清晰:“祝融,讳吴回,卷章次子,姬姓,系沃土荆源人。为帝喾高辛氏之士,居火正,以功列五祀。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都于郐国,即郐都也。在位百年,天下治平,万物咸宜。……崩,葬于新郑。娶鬼方国筑氏女,生子:陆终”。
据李学勤《谈祝融八姓》说:“祝融氏生前受部落民众敬仰,死后被赋予神格,重黎就是这样,生为火正,死为火神。这位火神非同等闲,号为祝融,已升格力雷神了。重黎弟吴回,也职居火正,也号为祝融。吴回子陆终,是一位显要角色。”《国语·郑语》则称“祝融八姓”,除六姓外,还有秃姓舟人及董姓蒙龙。“祝融八姓”,经历过悠久的历史演变,其后裔分散到各地,形成一系列大国小国和形成几十个姓氏,在古代的历史进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综上所述,祝融氏的历史形成、演变和地理分布,北起黄河中游,南至汉水,东到鲁西、苏北,西迄晋南,几千年来,祝融后裔以勤劳勇敢、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精神,融入中华民族的大家庭,在万里奔腾的历史长河中,源远流长!
四、建国始祖匡正考略
在辽阔的中华民族大地上,在我国远古的历史上,有一个“师蜘蛛而结网”部落,活动于中原高山峻岭森林之中,他们是“鸟飞,张网以罗之”(录《十三经注疏》)的人群,原来是远古夏商时代祝融之子求言会人的一支嫡传部落。他们“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录《易·系辞》)。他们“设机陷,求犀象;张罗网,求翡翠”(录《盐铁论·通有篇》)。原来他们在设“陷阱”捉禽兽,“张罗网”捕鸟雀部落,他们在执行“罗氏”与“鸟正”任务。他们捕捉的野牛、野象、野猪、野鹿等禽兽及乌鸟雀类,部分上缴朝庭,或贡品;部分驯养,部分自食之,自用之。《周礼·夏官司马》载:“罗氏掌罗乌鸟。蜡则作罗襦。中春罗春鸟,献鸠以养国老,行羽物。”
这支善于制造罗网,并用来捕捉鸟兽的部落,人们称之为“罗”部落,史书上记载:这是祝融后裔妘姓会人的部落。大概活动在会人郐都附近的河南祝融之墟的新郑、郾县罗山之间,或鸟类密集的“峰峦环抱”大别山脉的罗田林中,当今湖北罗田、罗溪、罗川与河南的大罗山、小罗山、罗水、罗城等名字,说明那一带地域就是因“张罗捕鸟”的罗部落在该地域活动而得名。
这支“罗氏掌罗乌鸟”的远古部落,便是罗姓的最初先民。他们不单只“以丝罟鸟”,为了捍卫领地和捕捉“恶禽猛兽”,又是一支“持刀挥戈”的队伍。他们不但捕捉鸟兽,还参与政治活动。当商纣“暴虐淫乐,压榨于民”时,“远在深山”狩猎的罗部落,也身受其苦,深受其害。当周武王起兵伐纣灭商中,积极参与。据史书载,罗人也参加了“八百诸侯会孟津”的军事行动,并参加了历史上有名的“牧野之战”。据南康罗承逵《罗氏史料》介绍:“建国始祖郐公,精通韬略,武艺超群,在佐周战商中,身先士卒,立下赫赫战功,获得武王的最高奖赏。”《岭南罗氏族谱》也载:“罗氏先祖匡正公,为周王显官,积极参与伐纣灭商战争,智勇双全,在牧野之战中,战功卓著。周武王三年,晋升子爵,分封安南侯,食禄宜城百里,国于罗水之阳,故曰罗国,这就是中国上古历史上的罗子国。”
罗子国建国始祖郐公,讳匡正,妘姓,孝公次子。生于商受辛甲寅(约公元前-1147年)。先籍居河南新郑,商高宗武丁初年,先祖仕殷为太子傅,迁徙陕鞴の飨亓阊舳缇友伞9矸焦薜溃幼娓副鞣Jn19;昴丝耍芯僦琳蚨ǘ妓尽I替┡埃笫裥摹V芪渫蹙倨旆ユ谥詈罘追灼鸨煊Α?镎嗦柿炻薏柯渥迦夯斡耄⒉渭恿宋夜糯飞嫌忻哪烈爸健S捎诳镎又苊鹕逃泄Γ芪渫跞辏ㄔ脊�-1120年左右),晋升子爵,加封安南侯,食采宜城百里,是为历史上的罗子国。
周武王灭殷后,为了巩固政权和加强统治,实行分土列国,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为周室之“藩屏”的分封诸侯制度。据史书记载,周初封国有七十一个,并有爵称等级,即《礼记·王制》所谓“王者制爵禄,公、侯、伯、子、男凡五等”。据此可知,罗国始祖匡正,佐周建功,初授子爵,后封安南侯是确切的。湖南新化《罗氏族谱·源流受氏世次录》记载:“罗姓先祖中有一位匡正,周武王九年,奉命征南有功,封安南罗国公。其子奕芳,为都司,后袭父爵于罗,以国为氏,固罗姓自此始。”
罗子国,作为周王朝的附属国,是国官员担任周王朝的“鸟正”、“木正”、“罗氏”及“大罗氏”等官职,罗子国与王朝的关系是比较亲密的。福建清朝道光耀辉版《重修罗氏大成族谱》也载:“郐公,讳匡正……。周武王三年,因镇宜城有功,敕封宜城侯,食采宜城地方百里。此处有罗水之阳,故国号为罗。公镇守罗国,追赠安南王,在湖北襄阳府宜城、房州交界处,今南漳县东南八十里。公怀念远祖祝融,居火正,光融天下,取火字之义,又号曰逼阳,事详宜城县志”。
罗子国的建立,成为周天子的异姓诸侯国,属地虽然不大,但却处于中原地区中心纽带,在地缘上具有重要的战略位置。标志着西周王朝对“罗部落”的肯定和对宜城侯匡正的信任。
罗子国的建立,成为西周的附属国。爵侯匡正以建国立业为主,又忠心耿耿为周朝天子尽职尽责,可谓任重而道远。匡正勤政爱民,设官分职,筑城护国,建立宗庙,结网捕鸟,狩猎擒兽。虽无雄心霸志,却安分守己。国民忠厚诚信,国主忠君爱国。
执政几年间,恰逢“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史记·周本纪》)。罗子国臣民生息于斯,男猎女织,富国富民。在匡正爵侯的带领下,捕鸟业、畜牧业逐渐兴旺,国势也逐渐强大起来。
为了发展与壮大,匡正带领部分国民走出山林,到汉水之滨的罗川城开拓。那里地势平坦,秀水土肥,宜耕宜渔。部分族人从“网罟捕鸟”转向“竭泽而渔”与“驯畜而耕”。这就说明,罗子国从“以天下为之罗,则雀不失矣”(录《韩非子·难三》)的捕鸟擒兽为生,逐步而网渔、养畜、驯禽及农耕作业活动。那时候,天上飞的,地下跑的,水中游的,泥里藏的都是罗子国臣民捕猎范围。网鸟业、畜牧业、渔业和农养业等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罗子国在国君匡正领导下,逐渐繁荣昌盛,敦宗睦族,国富民强,并与周王朝和邻邦和睦相处,举国上下蒸蒸日上,欣欣向荣!
CopyRight © 2015-2030 www.zhlswhw.net 【罗氏文化网】
主办:罗氏宗亲联谊会 承办:豫章文化研究院 总顾问:罗河胜
编辑:罗元 … 电话:(0)134 3536 5888(罗元) QQ:251547599
联系地址:中国·广东省河源市旺福路三号天正花园岭南设计院 邮编:517000
粤ICP备170852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