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川渝鲁陕罗氏派衍世系1
(一)、川渝罗氏派衍世系
四川(含重庆)是罗姓聚居大省之一,在全国各省罗氏人口顺序排序中,仅次于广东、排列第二位。大部分都是豫章罗氏的后代,小部分则是古罗国遗民子孙,或融入少数民族罗人子嗣。
一、最早入川罗氏记载
据《罗氏族谱》记载,最早入川者为凌甫公七世孙罗廷荣,周赧王癸亥(公元前-238年)仕四川成都太守。珠公第五子祗德之子“罗悡,于西汉征和年间至始元初年(公元前-92~-82年),徙陕西咸阳县,妣萧氏,生子臣普,元帝建昭间(公元前-38~-33年),为陕西咸阳县尉,因居此地,支分四川马湖府长寿、天足、南州等处居焉”。据史料载:罗臣普、罗臣富兄弟卜籍马湖立业,后代勤耕躬读,传承罗氏家风,人繁族旺,做出了卓越事业。罗臣普生子谚;罗臣富生子誌;罗誌,字忠尚,号象开,生于后元元年癸巳(公元前-88年),妣季氏,季丞相布侄裔女,生子 裒。
《江西大成谱》载:“罗裒,生于汉宣帝元康丙辰(公元前-65年)十月初十亥时。祖籍江西九江瑶头,随祖父辈迁徙四川马湖。幼活泼慧敏,好学斯文,淡泊功名,为人慷慨,宽容厚重,善交友,讲义气。汉成帝刘骜年间,取土产为货,往来于成都与长安间贸易,贱价入贵价出,赚利加本,加本赚利。数年间资财达百万白金。又代为富豪平陵石氏,在长安—巴蜀间经营商业,经营有道,家财倍增,存产亿贯,并独占盐井之利,遂成为四川巨富。晚年,积德行善,修桥补路,热心公益;捐金百两为灾民赈贫;赠金百两为曲阳侯王根征衣,百姓诵之,称之为财帛君子。”《汉书·卷91》载:“汉成、哀,成都罗裒訾至巨万。初,裒贾京师,随身数十百万,为平陵石氏持钱。其人强力,石氏訾次如苴,人莫敢负。擅盐井之利,期年所得自倍,遂殖其货。”
罗承逵《罗氏史料》亦记,珠公五世孙“罗谬,于汉元帝建昭年间迁徙四川夔州府云阳县,后裔支分梁山县开基。唐开元己丑岁有后裔名承煜者回宗”;又载:“罗起,元始间徙四川中江县居焉。”珠公三子罗子成九世孙罗一仁,东汉永元中,任四川益州剌史,因家益州,后裔昌盛,号曰“罗家村。其胞弟罗一义占籍重庆府南州开基、罗一望移民四川顺庆府营山县立籍,后裔罗若帱支分广安州营山落业。”又云:“罗季辰,东汉永初年间(公元107~113年)携妻陈氏徙四川华阳县铁口石门落籍,即今曰罗坝者也。”
四川罗氏宗亲联谊会(筹)罗富香会长历时十载撰写了《川南罗氏源流》及《湖广填四川》两文,对川南罗氏渊源作出比较客观论述,摘录如下,供参考。
1、湖广填四川 罗富香
四川人十之八九不是老川人,多半是湖广移民的后代。宋元以前就在四川落户的老川籍不多见。至今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湖广填四川”的故事,就是老川人的血泪快要流尽的时候发生的,早期移民来川已繁衍20多代了,湖广行省元初管辖今湖北、湖南、贵州、广东、广西、海南六省区和四川局部。在湖广移民中,麻城籍特别多,麻城移民中孝感乡人尤其多。今人编家谱,有误孝感乡为今孝感市,麻城县与孝感县东西遥望,元末均隶河南江北行省黄州府路,麻城地处大别山区,明初复归湖广行省,明孝感乡是今麻城市的中南片区,涉及现在八个乡镇,2000多平方公里,比四川省中部的许多县还大。清《麻城县志》载,麻城山川秀丽,人文蔚起,四川世家大族,多麻城籍,这与明清移民有关。
湖广填四川,填的是蒙满贵族悍然制造的无人区。南宋嘉定末期,四川有600多万人;端平二年,蒙古入主中原至宋亡,人口耗减大半,明末四川人数约有400万之间。至明末崇祯十三年张献忠入川到清初,四川为农民军、明军、清军、地主武装和小股土匪拉锯梳篦20多年,死人过半,于是有组织的移民填川活动开始了。清康熙十三年,四川叛附吴三桂,十九年清军复践蜀土,见人便杀,遇草过刀,搜剿多年,蜀山尽碧,昔日繁荣的成都市,荆棘丛生,野兽出没。据地方志和家谱资料推定,康熙二十四年之间,四川大概人口50万左右。由于蜀中地广人稀,田多荒芜,地方官吏惊呼“任此抛荒,征赋无策!”于是大规模的移民勃然再兴,移入的新移民仍是湖广人,赣、闽等省移民较少,康熙年间,多半是强迫移民,移民入川随意捭标占地,川土肥沃,赋税轻微,并且新老移民又往往攀上乡谊,互助互爱,相处融洽,雍正年间的移民就不再是驱迫而是自愿了。清代这次移民潮落潮涨一百年,涌入大量生力军,人口回升很快,人口浪潮一浪高一浪,至晚清、民国,人口达数千万之多。移民的汗水浇开了满山的杜鹃,而隋唐宋元的老川人苗裔,今天已是万绿丛中一点红,知道了这一点,人们更加珍爱来之不易的和平年代,更加维护各民族的大团结,努力建设新四川。
2、川南罗氏源流 罗富香
我在这十年中,从事谱牒收集调查研究。收集了川南罗氏及毗邻云南、贵州共160余支罗氏史料,从中知道了我们入川前辈路途之艰难困苦。在交通不方便下,爬山涉水,经过万水千山,步行几千里,来到四川,开荒创业,为我们开辟美丽富饶的天府。入川的川南罗氏大约分三个时期,一是明朝初年洪武年间;二是明末清初时期;三是康乾盛世时期。入川的前辈大约分几类,有大移民时政府组织入川,有游官入川,有随军入川后捭占落籍,有经商入川的,有游学入川。入川罗氏基本上是湖广籍,从三个方向进入四川,一是从湖南省黄州府麻城县从陆路进入四川西部成都一带,然后迁往各地;二是从湖南南部从水陆两路入川重庆、隆昌、沪州、南溪、宜宾等地;三是从广东经广西到贵州入川重庆各地。所以在川南广东籍、湖南籍最多,可惜各支族谱都没有写上入川途经路线和艰辛。川南罗氏入川后,基本上在重庆、隆昌、荣昌、富顺、自贡、荣县落籍,然后二、三世在分居宜宾、沪州各县及云贵边界地区。在明初和明末清初时期入川的经过战乱,有一部分逃入宜宾筠连、高县、兴文、珙县,和沪州叙永、古蔺及云贵边界地区避难落籍。
从收集族人资料中得知,入川时大多数没有带来家谱。因那时家谱只有祠堂或族长才有,不象现在每户都有,有的带有老谱入川的,后因火灾、水灾、战乱,或保管不善等各种原因毁掉,因此入川前老谱已不多了,有的宗支入川后在三、四代中有文化的又重视家谱的族人,在老辈回忆中整理修编入川后第一本族谱,给后代留下了珍贵资料,这类族谱较多,还有在各个时期因各种因素迁往各地居住的,没有族谱但还记有字辈的,有的连字辈都记不得,只记得上二、三代人,还有些宗支近百年未续谱,造成连续派衍断层、世系断代,有待后辈寻根问祖,为罗氏源流作出奉献!
二、罗霄与罗霄山的传说
罗霄,字公盟,生于东汉中平丙寅(公元186年),江西豫章罗珠十一世孙。自幼熟读孙吴兵法,以将才自雄。吴都亨侯孙贲,每以礼宾之。迨后汉建兴间,有诸葛恪为幕宾,参议都督中外诸军事,时集义士于东兴,作大堤,筑两城,魏曹丕遂命诸葛诞攻围两坞,图坏堤以遏诸葛恪,罗霄设智,率兵四十万,与诞敌战于长驱,魏兵惊退。因罗霄谋出奇异,号曰“罗智万”,且噪鬚长,又称“鬚将军”,有功于孙氏,仕成都大总管。后恪与诞轻敌,尝违众举师,罗霄以书谏之,逐怒不从,遂告疾,解组,隐居萍乡。时江西大旱,禾田枯竭,农民叫苦连天。罗霄以旱祷雨于萍乡石潭,浮木四丈,即雨,解救了万亩农事旱情,农民感恩其德,遂封其山为罗霄山,其神为罗霄神,即今之罗霄山是也。
西晋天纪四年庚子,吴主降晋,白发罗霄深痛之,乃吊三闾大夫,自乘龙舟,五月初五日寅时,投武阳之水而逝。有太守泥秀发,以屈原暨罗霄为祠,以明公志。隋开皇间,杜彦应先生取木祷罗霄于罗霄山致雨,录功上奏,奉隋敕封洪州总管府总管大都督。唐初武德间,有都督李大亮暨裔孙罗元干,塑罗霄像,祀于奉新县安神,榜曰“三总管祠”,纪念罗霄之功德留于人间。
罗霄妣钟氏、阎氏,生三子:令恭、令云、令仪。罗令恭,后汉仕蜀国刘先主,为折冲中郎将。建兴元年中流矢,卒于军,葬盐井城南十里,今名柏林山,事迹载《乌蒙志》。罗令云、罗令仪兄弟辅政汉蜀刘正礼,事迹载《刘城庙碑记》。
由于代远年湮,连年战乱,川渝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加上社会动荡,族谱欠缺,汉代入川罗姓先祖源流世系断层,有待有德之士去考证。当今川渝罗氏基祖多为元、明、清年间,由豫章、两湖、两广入川。
三、松溉罗祥胜派衍世系
松溉罗氏上源为:罗崱—达—皎—议—遵—联—绅—俊—天作—待举—桧—日升—应龙—三顾—定夫—关孙—安道—祥胜。
清嘉庆丁巳罗好义、罗希祖《新考世纪图》云:先祖铨,占籍吉州庐陵县仁化乡折桂里戡村熂下,唐懿宗时有讳崱者居其地。崱生达,徙延康里秀川(秀川—五代后梁时改名熂下)。后周显德五年,遵生四子:次曰拂,骈生四子:季曰绅,绅生五子,次曰显之,一名仕俊,宋淳熙年间以进士任武岗军教授,徙迁吉水,生天作。
始祖罗祥胜,字胜二,生于元仁宗皇庆元年(公元1312年),祖籍江西吉水陶银塘熂下。致和元年迁徙湖广麻城,妣李氏,生友忠、友文。元末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红巾兵乱,罗祥胜携家眷由楚麻城迁四川松溉。时荒林茂草,茫茫而也,始就荒居以避乱焉。君子曰:“中原鼎沸,群雄角逞。罗祥胜以播逋之余,黎为启家之鼻祖,缀之以祀,与时咸休,视涂膏锋镝,窜身戎瞿者远者。”有诗赞曰:浚哲维商,长发其祥,翰成有焉。
罗友忠生志兴、志典、志贡;志文生志忠、志聪、志高、志贤、志贞、志谅。至今世传三十二代,650多年,红丁十多万,派衍沪州、宜宾、涪陵、重庆、内江、自贡、珙县、长宁高县,贵州遵义、毕节,云南昭通等地开基立业。
罗祥胜之裔罗文彬于清乾隆年间移居宜宾长宁落业。子嗣罗世荣于嘉庆间复徙珙地杉树坪,勤事农业,因以裕腾。罗仕龙生于乾隆二十年,乾隆末期举家从永川县乐善迁徙长宁县宁正乡浪坝子立籍。
松溉罗祥胜八代孙罗太易与子罗继章,明末清初因甲申兵乱,避难于叙永县马岭场,生子罗艾然于康熙初迁徙江安县万里箐北岩下罗敬田落业。子孙散居于长宁、珙县、攀枝花及云贵等地。
兴文县大坝罗氏基祖罗仕荣系永川松溉罗祥胜后裔
1、湖广总兵提督罗华史绩
麻阳总兵罗华是松溉罗祥胜后裔,《松溉罗氏族谱》载,元末兵乱,祥胜公避乱入蜀松溉家焉。然后世子孙漫川、黔。吾祖罗华,字对山,系祥胜孙谅子蚧绮裔,生于明万历戊辰(公元1592年),自幼学文就武,志向宏大。善使铜锤,天启三年戊辰科武进士,任职湖广冢丞。时播州之部蛮夷猖獗,叛目朝廷,涂炭生灵。康熙在位,授罗华为麻阳总兵,奉旨平讨,陈贤佐之,王灏总督,罗用参政,崇龙前锋,崇云断后,统左、中、右帮军进剿夷蛮。攻石宝,克太平,扎营仙人坳,细探敌势,谋破五堡总管,遂率铁骑直取武都,连破瓦岗寨,擢升提督。斯时,陈佐暗渡大风口,智取大营寨,与五堡对峙。华祖定谋:复于羊首悬灯。炮鼓轰震,黑夜佯攻,诱敌尽炮矢,九堡大捷。余有降者,教化顺政,自此无一复叛,逆蛮皆平也。
华祖征战数载,剿平九村十八寨……有将士阵亡者,贼庶牺牲,择吉地建宇:一名观音寺,一名古佛寺,一名万寿寺,以镇各方,择日敞建水陆大斋,以追亡化。至此,人安物阜也。
几经辗转,华祖八旬有余,值辽东土寇叛逆,其势猖獗,诏令华祖平辽,委其弟用续职。华祖未及疆场,征途身鞠也。
华祖妣钟氏,堪称武女,善使大刀,累建战功,八十余而寿终,安厝于临江石柱岗。前有石柱二,上座雄狮昔灵感而鸣,后遭贼毁其咀,故失鸣也。
2、记《入川始祖诗叙》录 后裔罗泰雄撰
元朝末代皇帝顺帝统治其间,伯颜、脱脱、哈麻等弄权,政治腐败,宫庭挥霍,加以水旱灾荒严重,社会矛盾极其尖锐。至正十年,实行“变钞”,发行“至正宝钞”,致使物价飞涨,十一年大举“开河”,河工怨声载道,终于导致农民大起义。
至正十一年五月初,韩山童发布文告,宣誓起义,从者二千。韩山章官府察觉,牺牲。接着刘福通、杜遵道重新发动起义,占领颖州(今安徽阜阳),继克河南、安徽许多州郡。至正十二年,邹着胜、倪文俊先后攻克江西;至正十五年,湖广起义军势如潮涌,因头裹红巾,故曰“红巾军”。义军分二路(西、中、东);三路攻取陕西、甘肃、宁夏、四川;中路攻取山西,入蒙古,折向辽东;东路攻取山东、河北,逼近大都。刘福通攻打安徽、河南一带,后攻汴梁,定都城(今河南开封)。徐寿辉、郭子兴领百万雄军攻占长江中下游大部地区,建立天完农民政权,农民中流传一首歌谣:天道魔军杀不平,杀尽不平才太平……。
满天战火,兵戈扰攘,纷闹若蛙,为避乱藏身,吾族先祖别江西逃湖广麻城,然湖广义军势如潮涌,吾族先祖祥胜公选得顺江而上别楚入蜀之松溉。故祥胜祖遗留此诗,情势毕真,训课亲骨脉知其意而会其境,子孙永传不忘!
3、进士罗锦城其人其事
据《射洪县志·18卷》记载,罗锦城,射洪县人,清咸丰乙卯年举人,庚申(公元1860年)科三甲第九十名进士,授兵部主事,补贵州黄平州知州。任内,亲政恤民,不徇私情,不讲情面,平反冤狱,严惩奸诈贪污之徒,一时大快人心。贵州总督岑毓英极嘉赞之。
同治十二年至光绪五年,任正安州知州,为政清廉,耻于虚名,讲求实效,教人则首以忠孝廉耻厉之,以农桑种植勉之。原知县徐皆平则兴桑蚕,县境内以丝绸业致富者竞达百分之八十,但遭兵燹后桑树已毁伐殆尽,昔日富户后来已贫窘不堪。罗锦城上任,加以劝导扶持,凡可补助发展蚕桑者,均拔款或借贷补助,以利丝绸生产的发展。于是,州人渐有生气,一年内蚕桑大振,数年丝绸之利复兴。
知州罗锦城振兴文教,建立书院,对士子首察品行,次取文艺,殷殷训寻,士民大变,民颂其德,共谋为罗建坊,罗闻之,严词劝阻,众不得遂意,于是在离州治所一百六十里外之长官司上坝场建“三贤坊”,所谓三贤,即指罗锦城、黎怀(昆明人)、樊保书(山阴人)。
光绪辛巳年署仁怀县知县,政绩如正安州时,后入名宦祠,为射洪县一乡贤和有影响的人物。
4、名宿罗肃其人
罗肃,字令仪,号稚威,南溪县人。幼年学诗赋、古文、经义,博闻强记。自家藏书不足,则远到百里外借书以观之。善研习,凡经史大义及文章家、著作者之风格流派,家学渊源,创作个性,无不追本溯源。后被延聘主讲沪州、江安、富顺各书院或家塾。清同治十二年癸酉以岁贡生赴乡试,年已五十二岁,副主考官张之洞视其考卷叹曰:“此名宿也”。次年甲戌(公元1874年)登三甲第175名进士。授江西高安县知县。在任期,汰去陋规,民乐其安,后调署上高县知县。逾年请改教职,呈奏上,允准,归里,选嘉定府教授。
CopyRight © 2015-2030 www.zhlswhw.net 【罗氏文化网】
主办:罗氏宗亲联谊会 承办:豫章文化研究院 总顾问:罗河胜
编辑:罗元 … 电话:(0)134 3536 5888(罗元) QQ:251547599
联系地址:中国·广东省河源市旺福路三号天正花园岭南设计院 邮编:517000
粤ICP备170852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