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罗氏文摘

平江与汨罗罗子国遗址考察记

时间:2018/6/11 11:39:44  作者:罗河胜  来源:中华罗氏文化网  查看:4884  评论:0
内容摘要:平江与汨罗罗子国遗址考察记作者:罗河胜史书记载,远古祝融“八姓”一支妘如部落求言后裔匡正公,在辅佐周武王伐纣灭商中,英勇善战,立下赫赫战功,周武王三年被封为子爵,食采于襄阳宜城,方圆百里。那里有罗山、罗水,称之为罗子国。广东《东莞西门罗氏族谱》记载:“周武王三年(约公元前1010...

平江与汨罗罗子国遗址考察记

作者:罗河胜


平江与汨罗罗子国遗址考察记

史书记载,远古祝融“八姓”一支妘如部落求言后裔匡正公,在辅佐周武王伐纣灭商中,英勇善战,立下赫赫战功,周武王三年被封为子爵,食采于襄阳宜城,方圆百里。那里有罗山、罗水,称之为罗子国。广东《东莞西门罗氏族谱》记载:“周武王三年(约公元前1010年),祝融公六十一世裔孙匡正公,辅佐周武王伐纣灭商征战有功,晋升子爵,分封安南王,食采宜城百里,国于罗水之阳,故称罗国,这就是历史上远古罗子国。”何光岳《楚源流史》(1988年版284页)载“据考证,在周武王灭商时,罗被封为子爵,罗国才正式成为周的属国。”《礼记·郊特牲》记:“大罗氏,天子之掌鸟兽者也”,《周礼·夏官·大司马》记:“罗弊致禽以祀祊”。邵思《姓解》云:“罗,按颛顼之末裔,受封于罗国,今房陵也,子孙以国为氏。”《水经注》记述夷水时说:“夷水,蛮水也。……其水东南流,历宜城西山,谓之夷溪,又东南迳罗川城,古罗国也。又谓之鄢水,春秋所谓楚人伐罗渡鄢者也。”


罗子国的立国,作为周朝的附属国,罗子国臣民在周王朝担任“大罗氏”、“鸟正”、“火正”、“木正”官职。秦嘉谟补《世本》说“周大罗氏掌鸟兽,其后氏焉。”《周礼·夏官司马》记曰“罗氏掌罗乌鸟,蜡则作罗襦,中春罗春鸟,献鸠以养国老,行羽物。”

罗子国臣民敦厚诚信,忠君爱国,代代相传,经历了200多年的辛勤、蕃衍与开拓,国势也逐渐繁荣昌盛,国富民强,与邻邦和睦相处,举国上下蒸蒸日上,欣欣向荣,乐也融融。也曾击败过南方霸强荆楚的辉煌记录!对那次战绩,高致善《楚文化的南渐》说:“罗人被楚灭国之前,定都罗川城。春秋初期,楚势始兴,因而楚武王公然宣称‘欲以观中国之政’,开始对外军事扩张,灭国拓境,争霸称雄。为讨伐趁楚人伐绞之际跟踪楚人进行侦察、进而罗人欲伐之(《左传》·桓公十二年)的罗国,公元前699年,楚武王派屈瑕伐罗。《左传》有详细记载:桓公十三年春“楚屈瑕伐罗,……及鄢,乱次以济,遂无次,且不设备。及罗,罗与卢戎两军之,大败之。莫敖缢于荒谷,群帅囚于冶父。”此役楚军麻痹轻敌,惨遭失败。罗子国虽小,但内部团结,众志成城,联合卢戎,一举将楚军打得大败。骄傲自大楚将莫敖在荒山中自缢。

湖南《新化罗氏通谱》载,这次大败楚军的领军组织者,是罗子国十六世裔孙讳煌,即班公,班公还因此被周王朝嘉封为罗侯。

对此,雄心勃勃的楚武王是不甘休的。楚国毕竟是泱泱大国,实力雄厚,称之为楚霸王,向汉水以东以北扩张势力,罗子国首当其冲。楚武王五十一年(约公元前690年之间)楚国一举吞并罗国。《古今姓氏书辩证·卷12》记“楚伐罗,并其国,子孙以为氏”。《水经注》对罗国亡后遗民南迁记载:“(江水)又东过枝江县南,沮水从北来注之,……县洲上,故以枝江为称。《地理志》曰:江沱出西南,东入江是也。其民古罗徙,罗故宜城西山,楚文又徙之于长沙,今汨罗是也。”

相传罗子国先民善于制造罗网,用来捕捉飞鸟,称为罗部落,国力弱小。被强楚吞并后,罗子国遗臣遗民颠沛流离,有的退避山林,有的逃离荆楚,过着悲惨凄苦的亡国生涯。有的子民流落川黔山区,有的遗臣迁徙湖北枝江、湖南长沙罗县汨罗、平江等地。

关于罗子国遗民迁徙至枝江、长沙、汨罗、平江的记载,在各种典籍中,都可以寻觅到记录,如《水经注·卷34》记:枝江“其地,故罗国,盖罗徙也。”罗泌《路史·后纪八》载:罗“初国宜城,后徙枝江。”《通志·氏族考》说罗“初封宜城,徙枝江,为楚所灭。”《前汉书》曰“罗遗民由枝江迁至长沙国罗县汨罗一带建立移民国。”

《东莞西门罗氏谱族》记载:“建国始祖匡正公三十一世孙凌甫公,时刻不忘亡国之耻。战国时期,仕秦有功,赦封子爵,晋升为长沙侯。公矢志复国,请兵伐楚,一举收复故国宜城。感于罗子国遗民流离失所,呼吁罗子国族人迁都枝江,后移长沙罗县,恢复罗子国”。

2013年4月30日,笔者受湖南平江罗氏宗亲会邀请,参加拍摄分集电视纪录片《罗子国》开机仪式。

平江与汨罗罗子国遗址考察记


从历史上看,凌甫公收复罗国故土,在湖南罗县重建罗子国,在中华罗氏宗族发展史上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拍摄电视纪录片《罗子国》重现远古罗子国兴旺与辉煌,重现罗氏子孙忠君爱国、敦厚诚信,自强不息的光荣传统。重现罗子国族人,在纷繁坎坷岁月中忍辱负重,披荆斩棘,开创了中华罗氏的源河!我们永远怀念罗子国!

1、平江罗子国遗址考察

河胜与中华罗氏宗亲联谊会副会长罗元、罗炳生、平江罗氏宗亲会罗隆兴会长闲谈远古罗子国的往事、逸事、轶闻、传说与世系。河胜只在族谱或史书上,一知半解,知道一些皮毛。据清代历史学家李元度先生《天岳山馆文抄》一书记载:“平江为古罗国地,为罗氏故都。其后散处各郡县,到了清代,先后徙归,有的来自粤东,有的来自江右,亦有分居浏阳、巴陵。”我等既然来到平江,何不到罗子国故址堪察其境?笔者的提议,得到众人支持。但古罗子国故址在平江那里?罗隆兴会长也只是听说,并没有去过,找到《罗子国》电视纪录片罗学胜编导,他也只知道罗子国遗址在汨罗江。平江有古罗子国遗址,他也妄然。为了满足我们的敬祖崇宗心愿,隆兴会长身为平江人,自告奋勇承担寻觅平江罗子国故址的“当然”向导。

第二天晨早,隆兴宗长备好车辆,河胜与罗元、罗炳生、罗玉忠、罗学胜伉俪数人,虔心怀念故国情怀,踏上寻觅平江罗子国遗址暨考察汨罗古罗城遗址之路。

平江县地处湘北,与鄂、赣相邻,有罗山、罗水,峰峦环抱,秦时有罗子国遗民聚居于此,所以称之为罗县,属岳州府管辖,汉朝隶属长沙国,设罗县、平江县。究竟平江罗子国遗址在那里?隆兴宗长也心中无数,只是族老传族老,代代相传,具体方位也模糊不清。

小车在凸凹不平的山路上兜兜转转,时而停车观察、踏路,时而寻根访老,只要遇见人迹,就虚心下问。烈日当空,慢车徘徊,也不知走了多少路程。

沿途经十多位老人热情反复指引下,在祖宗的庇佑下,正午12点左右,有志者事竟成,终于找到了传说中平江罗子国遗址。

平江罗子国遗址,只是传说,典籍记载寥寥数语,没有说明具体地域方位,杜佑《通典》曰“岳州,古罗国地”,是指岳州南境一带。《大明一统志·卷62》记:“岳州府”“周以前为三苗地,春秋为麋国、罗国地。”所属“平江县,在府城南二百四十里,本春秋罗国地,秦为罗县,汉属长沙国。”平江族谱虽有记载,却也寥寥无几。平江罗古国遗址在那里?还没有罗姓族人去实地考察过。

在我等数人孝心感染下,当地两位老人自愿带路,终于在平江县安定镇找到了远古罗子国故墟遗址。遗址在既不荒僻,也不热闹的村镇上。该村地势坵平,村名叫“上黄村”,人口大约300左右,姓唐和姓黄者居多,据说以前也有姓罗人家居住,清朝末期都搬走了。村前有一口“古国”龙泉古井,井水清晰如镜,据当地村民说,这口古井,以前养活本村数百人。今天,虽然安装有自来水管,而龙泉古井也保存良好,在井旁立有井记石碑一块,记录千年古井历史,饮水不忘挖井人。

我们怀着感激与敬仰的心情,跟着老人脚步,踏足上黄村。村庄不大,房屋稀疏高矮不一,有新建土楼房,有黄泥土墙老屋,在老屋后面有一大片农田,约有百十亩地,有菜地,有稻田,有坵陵,有乔木,也有小溪流水,远处有数间平房,周围有高约3米高土堤,杂草丛生,间中也有竹子、小树,参差不齐。村中老人严肃地向我们介绍:“这就是传说中上古罗子国遗址。”我们听了很惊讶,也很错愕!这就是千万罗氏族人心中敬慕的远古罗子国遗址吗?这就是我们日夜怀念的罗子国吗?眼泪有些湿润,也有些不敢相信。以疑惑眼光疑望村老,村老斩钉截铁地说:“我们都不姓罗,这是上代先祖代代相传的传说,我们平江安定镇方圆百里群众都知道,上黄村数百村民,不论男女老幼都知道这片土地是古代罗国故址。”他指着不远的坵陵说:“传说那是罗子国王侯宫殿,现在叫罗国山。那小溪是护城河。”指着周围3米高的土堤说:“那是传说中的城墙,您们可以过去慢慢考察。”我们都是外地人,不懂平江方言,村老的解说,都是隆兴会长详细翻译。在田间村落,我们也询问过几位村民与妇女,他们以平江普通话回答:“我们世代居住上黄村,老一辈相传这块土地是古代罗国遗址,千真万确。”

在烈日照晒下,我们登上“罗国山” 瞭望,迈步“护城河”观看,只见坵陵山坡梯田一片,小河流水潺潺,看不出所以然。我们再次踏足周围土堤,村中老翁都说是古罗国“城墙”。城墙高低凸凹不平,高处3米左右,低处1米多,种有毛竹和小树,从其结构与土质察看,应该是古代城墙遗迹。认真堪察土质与瓦片,土质好象是汉土,罗炳生宗彦挑了块青色方砖,人说是宋朝的,也就不要了;罗玉忠挖掘了几块圆石,给罗元与河胜,带回广州作为罗子国之行纪念。因为我们不是考古学者,只是猜想,有待考古专家或有识之士去考察与鉴定。

在考察中,我们非常认真严谨,这是罗氏族人第一次踏足平江远古罗子国遗址,任重而道远,罗元、罗隆兴、罗玉忠每到一处都照相留念;《罗子国》电视纪录片编导罗学胜作了详尽的录像,我们都知道,这是传说,河胜认为传说也有道理,无风不起浪,更何况上黄村姓黄、姓唐,不姓罗,而传说流传二千多年而不衰,身为罗子国后人,有责任有义务寻根溯源,这是罗氏后辈责无旁贷的天职。为此,考察组专门访问了上黄村88岁老翁黄神佑先生,据黄神佑老先生说:“本村范围是上古罗子国故址,祖辈代代相传。年轻时,后山有一座古老土地庙,庙中有一块长方形石碑,石碑上刻有《罗国山》三个大字。可惜,这块石碑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打烂了。”黄老先生又说:“在土地庙周围有很古老的泥土城墙,小时候,我们可以在城墙上打圈圈,现在城墙被开发,挖掉了,城墙附近都种上了毛竹和树木。”在访问中,作了录像,罗隆兴详细地作了记录。随后还访问了本村74岁黄撰周老先生,黄先生说:,文革前,他在老遗城墙脚下开荒种地瓜,挖出了一袋古钱币,村民把这种古钱币称为“鬼脸钱”,由于不知道“鬼脸钱”有什么用,后来就上缴了公家。

这些传说可以推测和分析,春秋战国末期至西汉间,这里很可能生活着远古罗子国的百姓居民,或由枝江罗子国移民至平江的王侯或遗臣,后来因故搬走他乡,都有待有识之士去堪察,去考证。

据史书记载,楚文王由丹阳迁都于郢,罗国遗民由枝江迁移至湖南岳州一带而居。《前汉书·卷28》载有“长沙国罗县”,应劭注解:“楚文王徙罗子自枝江居此。”宋朝历史学家罗泌《路史·国名记丙》记载:“今潭之湘阴东北六十里有罗故城,秦之罗县,梁为罗州。”杜佑《通典》称:“岳州,古罗国地”注曰:“春秋罗国地,秦为罗县,岳州府,汉属长沙国,所属平江县。”从历史书籍的记载,在战乱的春秋战国末期至秦汉间,湖北枝江罗了国遗臣遗民大批移民至湖南岳州一带聚居,所以秦朝称之为罗县,梁称为罗州,汉代撤罗县而设平江、浏阳、汨罗诸县,属长沙国。可知,传说是有道理的。我们殷切期望湖南文物部门及考古专家去堪察去考证。

午饭后,马不停蹄驱车汨罗市。

2、汨罗市参观罗子国城遗址记

平江与汨罗相邻,半小时车程抵达汨罗。小车缓慢驶入市区,忽然看到路边有块醒目指示牌:“罗子国遗址”字样。按标牌方向行驶数米,就到了历史上汨罗江的远古罗子国遗址。

此次参观汨罗古罗国遗址宗彦有:广东河胜、罗元、玉忠;福建罗学胜伉俪;湖南罗炳生、罗隆兴伉俪暨平江党校副校长等人。

史书记载,楚文王时有罗子国遗民由枝江迁至今湖南汨罗一带,聚居建围立国,称移民罗国。大体方位在麋子国南面之汨罗江流域。据《湘阴图志·卷6》沿革表记:“楚文王灭罗(应为楚武王),而徙都郢,乃从宜城徙罗丹阳,已而又南徙湘水之阴,遂为罗国。”《水经·湘水注》载:“汨水又西迳罗县北,本罗子国也。”高至善《楚文化的南渐》(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32页)说:“罗故城应在湘水之阴的湘阴县东北六十里的汨罗市(原属湘阴县,1966年设县,后改市)汨罗江(即汨水)下游的罗城。罗城,位于汨罗市西北四公里处的翁家港至马头槽这一宽阔平坦的土洲上,今属屈原农场蚕种场。”《大明一统志》载:“汨罗江,在湘阴县北七十里,源出豫章,流经湘阴县,分二水,一南流曰汨水,一经古罗城曰罗水,至屈潭复合,故曰汨罗,西流入湘”。《前汉书·卷28》载“长沙国罗县。”颜师古曰:“盛弘之《荆州记》云,县北带汨水,罗水,水原出豫章艾县界,西流注湘汭、汨西北去县三十里名为屈潭,屈原自沉处。”《清一统志》载:“卢水源出卢山,南流径故县城,至双江口入汨,以其流径古罗县,故以名罗水。”

春秋战国时的罗子国城遗址在汨罗江南岸屈潭,李家河与汨水汇合处(今汨罗市西北角屈原农场蚕桑场),至今尚保留有古罗国断续旧城垣及春秋古国护城河遗迹。1957年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在古罗城遗址进行了勘察及试挖,发现古罗城遗址确为一个东周时期的遗址(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湖南湘阴古罗城调查及试挖,《考古通讯》1958年第二期)古城址平面略呈长方形,东西长490米,南北宽400米。城墙用黄土夯筑而成。板筑痕迹已不十分明显,城墙大体轮廓保存基本完整。墙面宽度为14米,高约3米。四面均有护城河,现存宽度约5~10米,深浅不一。城址内西南部尚存有长25米、宽7米的土丘台,高约半米,其上已为农民挖平种菜,这个土丘台堆积可分四层,下层为红烧土硬壳层。出土物全为绳纹筒瓦、板瓦残片、陶片。在古城址之东遗址中,出土了灰陶绳绞鬲、豆、罐及一些绳纹硬陶片等文物。从出土陶器的质地、器形和纹饰分析,与长沙楚墓中出土的陶器风格基本一致。由此可知,古城遗址推测其时代相当于春秋战国时期,并说明该遗址的时代应属东周,与罗子国迁徙至此聚居建城立国的年代历史吻合(参考《考古通讯》1958年第二期《湖南湘阴古罗城调查及试挖》)。史书记载,秦汉间就在古罗国故土上设置长沙国罗县,于1978年在长沙近郊亦曾出土有西汉印章“罗长之印”,就是有力的物证(据《考古通讯》1978年第四期周世荣《长沙出土西汉印章及其有关问题研究》)介绍,“罗长之印”属于县级长官的官印。“罗”是汉朝设置的县,范围包括今平江、湘阴、汨罗一带,说明属于长沙国的辖区。而此印又出土于长沙近郊,同墓中还有一枚玉质楔形钮无字印,两印相对年代为秦末汉初之际,亦于历史相吻合。

1985年汨罗市进行了文物普查。普查发现,罗城遗址东面范围远非以往所认识的那么小,它自与罗城隔李家河相望的马头槽起,向东一直到汨罗市的百丈口村,仍有不少东周的陶器残片。罗城遗址南面的鸡公滩,也是东周遗址。与罗城遗址隔汨罗江相望的有汨罗山、罗山,罗山附近的红花双江口有罗水,沿罗水上溯过松溪有罗汭,在屈子祠所在的玉笥山前有罗渊,再延伸到平江古龙泉边的罗国山。这些以罗为名的城、山、水、汭、渊等,与罗人灭国以前在宜城、枝江活动留下的罗川、罗山、罗水、罗城相同。因此,调查认为,以上这些地区都应该是古罗国遗民活动地域而名。高至善《楚文化的南渐》(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34页)说:“联系到古罗城内文化堆积厚达半米,古罗城附近东周遗址面积近百万平方米,罗山分布的东周墓葬及诸多以罗为名的为罗子国活动范围的众多地方,不难看出,罗人亡国绝祀迫迁于此后的几乎整整一个东周时期,虽然遵楚制,从楚俗,但始终顽强地保留着自己的国名,复国之望仍未泯灭”。

1956年与1982年汨罗罗子国城遗址,已被定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们站在罗子国故城遗址牌坊下,旁边立有几块高1米半,宽1米左右石碑,非常醒目:有湖南省汨罗市人民政府、湖南省人民政府立的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罗子国城遗址》数块,石碑上雕刻着:罗子国城遗址于2011年已申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西周罗子国遗址简介。有相机者忙于拍照留念,录像者认真录像。

平江与汨罗罗子国遗址考察记

我等信步走进蚕桑场,门卫拦截不让进,我们说明来意,门卫解释说:“这片土地大范围原是屈原农场,这里是蚕桑场,现在是个人承包的机械厂一个车间,听说罗子国遗址在河边,不在这里,很多姓罗兄弟都来参观,高兴而来,扫兴而去。”我们听了哑然无语。在工厂周围转了半圈,既无祠堂,也无纪念馆,亦无向导。看不到上古罗子国土台、护城河,陶片和墓葬的痕迹。依依难舍,远远眺望,有菜地、有稻田,有房屋,四周几百米处有高约3米堤围,断断续续时隐时现,这就是古罗城故址的城垣(据说挖掘的出土文物已在湖南省博物馆收藏)。

罗姓在中华姓氏排列第二十位,人口1300多万,大部分都是罗子国子民的后裔。令人遗憾的是罗姓子孙回到罗子国故址,却冷冷静静,报孝无门,满目疮痍,无立足之地,可悲可叹,可叹可悲!

中华罗氏泱泱大姓,源远流长!敬祖崇宗,是中华罗氏的光荣传统。有先才有后,无古不成今。在参观远古罗子国城遗址的罗氏后裔,我们要牢记历史,饮水思源,不忘祖恩。罗子国先民在纷繁坎坷岁月中,忍辱负重,披荆斩棘,自强不息的美德,值得后裔学习,代代相传!永远怀念罗子国!

平江与汨罗罗子国遗址考察记

我们在平江、汨罗考察和参观远古罗子遗址后,感慨万千!挥戈春秋战国而辉煌的罗子国,是罗氏历史上的里程碑,竟然只剩下几块石碑!

   罗子国是中华民族的罗子国,是天下罗姓的罗子国!为弘扬祖德,怀念西周建国始祖匡正公,春秋战国长沙侯爵罗氏复国始祖凌甫公,我们大声疾呼:在湖南汨罗远古罗子国城遗址地域上,有必要筹建一座宏伟壮观的罗子国纪念馆,为千万中华罗氏儿女,提供谒祖、祭祖、瞻仰平台,也为海内外华侨、国内同胞开僻寻根、问祖、旅游、传播罗氏文化基地。以此沟通血脉亲情,促进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国家强盛作出新的贡献!罗子国纪念馆的建立,将展现中华罗氏光辉灿烂的历史辉煌!

 


相关评论

CopyRight © 2015-2030 www.zhlswhw.net 【罗氏文化网】

主办:罗氏宗亲联谊会 承办:豫章文化研究院 总顾问:罗河胜 

编辑:罗元 … 电话:(0)134 3536 5888(罗元) QQ:251547599

联系地址:中国·广东省河源市旺福路三号天正花园岭南设计院 邮编:517000

粤ICP备170852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