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镇梅径村外出乡贤回乡成立合作社
形成“一村一品”产业振兴新格局
■日前,在和平县阳明镇梅径村的茶叶种植基地,罗元向记者展示“一芽两叶”的茶叶。叶春雨 摄
○本报讯 记者 叶春雨 特约记者 朱景优 眼下正是采春茶的季节。3月31日,记者走进位于和平县阳明镇梅径村的广东省乡村农业投资合作社,一股淡淡的茶香味扑面而来,映入眼帘的是一筐筐刚采摘下来的新鲜茶叶。成立4年的广东省乡村农业投资合作社取得喜人成果,为梅径村形成“一村一品”产业振兴新格局打下了坚实基础。
梅径村有种茶的传统,上世纪70年代曾开发建设大规模的集体茶场,为茶叶种植规模化奠定了一定的技术基础。2018年,外出乡贤罗元联合村里的贫困户成立了广东省乡村农业投资合作社,并主动承包村里的茶园,带领社员积极学习先进种茶技术和制茶工艺,助力梅径村乡村产业振兴。目前全村的茶叶种植面积有1000多亩,其中由合作社承包的有70多亩。
“今天采摘的明前茶一芽两叶,鲜叶嫩绿滴翠。在这种采摘要求下,产量少了很多,但质量提高了。”罗元向记者介绍说。为了提高茶山的管理水平和制茶工艺,罗元下了大功夫。近十年来,他经常到福建、浙江等地参观学习,积累了丰富经验。最近他还专程向国家一级制茶师、国家二级评茶师张建中老师拜师学艺,对传统客家绿茶进行改良升级。
记者看到,合作社内的加工区域,从左到右依次为萎凋区、烘焙区、杀青区、揉捻区。罗元从茶叶采摘、萎凋、杀青、揉捻、烘焙等制茶工艺流程上的时间长短、温度高低、湿度百分比、火候把握等各个环节上下功夫,采摘回来的鲜茶叶经过3至4个小时的萎凋和近5个小时的杀青、揉捻、炒制等一系列工艺制造,前后共花9个小时方能成茶。目前加工出来的绿茶,既消除了苦涩感,又保留了茶原有的质感,汤色沌黄,色香味俱佳。此外,合作社还利用现有的机械设备,在采茶季节帮助村民按照新工序加工茶叶,大大提高了全村茶叶的品质。
编者注:粮溪绿茶种植历史悠久,近在七八十年代都还是村村有茶山、村村有茶叶加工场的繁荣景象。现在村民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又开始管理起丢荒的茶山,正如习近平总书记为茶代言时说的:
基于对乡村振兴的期望、对家乡的热爱、对家乡茶叶的情怀,复兴家乡茶产业是罗元为代表的一大批乡贤的一种心声、一个愿望!希望早日实现: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
罗元和制茶师在茶山学习研究茶园种植管理
罗元在丢荒几十年的老茶山上发现广东大叶种时的喜悦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