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这个“博士村:走出26名博士,128名硕士,659名大学生
古人云:“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在古代,所有职业都是低贱的,只有读书进入仕途才是正道,这句话流传千百年却永不过时,人们始终都是这么认为的。
湖南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教育,这里有“四大书院”之岳麓书院,从976年创办以来,就为国家培养了大量杰出人才,有曾国藩、左宗棠、魏源、郭嵩焘等人。湖南人之所以这么重视教育很大原因归于地理位置,湖南位于内陆,商业贸易比不过沿海发达省份,人们不得不靠读书出人头地,因此还造成省内竞争压力巨大,全国高考31个省市自治区,湖南高考难度仅次于江苏省,与浙江省、湖北省被称为“噩梦模式。”
最能让湖南人高兴的不是谁家当了大官,而是谁家的孩子考上好大学,父母为了孩子读书非常舍得花钱,尽管是一个村庄,父母也要勒紧裤腰带将孩子送进大学。
浏阳市秧田村听起来很普通,但本地人都知道这是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博士村”,全村只有5000多人,20年来却从这走出了26名博士、128名硕士、659名大学生,其中不乏考入哈佛、清北名校的人。
秧田村是明朝朱元璋称帝后,一对姓罗的夫妇逃难逃到这建立的,历史已有600多年,村子里的祖训是“勤耕重教,耕读传承”,所有秧田村的孩子出生后,就一直将这两件事视为人生最重要的两件事,古代就走出很多举人、进士、大学士。
到了现在秧田村还是鼓励教学,村子的墙上到处都是读书好的标语,当地村民为了鼓励孩子读书,会为高考生提供稻谷作为补助,如果考上重点大学奖励400元现金,近年来奖金提升到1000元,如果考上博士除了奖金,还会在门前贴上一个“书香家庭”的牌子和一块“博士匾”,在这么重学的气氛下,秧田村的孩子不好学都不行。
秧田村重学也是迫于无奈,虽然浏阳烟花全国闻名,但浏阳烟花以南部出名,秧田村在北部什么好处都没有沾到,要想富起来只能靠学习,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只有小学初中文化的父母把教育作为头等大事,为了给孩子赚学费,只能忍痛将孩子留给老人照顾,自己背井离乡去外地打工,村里第一位博士屈婷就是这么过来的。
屈婷1984年出生,出生没几年父母就去城里打工,她曾跟着父母到过城里,用过城里的洗发露、卫生纸,等她又回到秧田村,发现村子里的小伙伴买不起洗发露、卫生纸,只能用洗衣粉洗头洗澡,用旧作业本擦屁股,她这才认识到城市与农村巨大的差距,她不想一辈子都窝在农村就拼命学习。皇天不负有心人,屈婷的努力得到回报,2003年考入南开大学一直读到博士毕业,家里还挂着一块“恭喜屈婷同学荣获博士学位”的匾额。
屈婷博士毕业后成为老师,有相当不错的薪水,她的父母终于不用外出打工,还能靠她把破旧的小土房翻修成体面的“小洋楼”。在秧田村,谁家有好房子就意味着他家出了一个会读书的人,其他孩子受屈婷影响也想成为她这样的人,视她为偶像发奋读书,秧田村现在已有26人是博士,村民罗建植只有初中文凭,但他培养出两个博士儿子。
随着村民生活好起来,他们也不忘功劳最大的人——老师,如果没有这些老师孩子再聪明也考不上大学,村民为了留住老师,为老师提供了适宜的工作环境和免费的伙食,平时看到他们都非常尊重。
一提到农村,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可提到秧田村就不会有这种感觉,这大概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作用,如果这样的村子在全国越来越多,我们也就不用担心寒门出不了贵子,农村人只能从事低端廉价的工作,如果你也是一名农村子弟,一定要相信读书能改变命运,要像博士村的人一样好好学习天天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