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九 常宁民俗风情
春 节
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为新年。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新年才结束,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初一凌晨,家家点烛焚香,燃放鞭炮,“开财门”迎财神。早上,家人团聚,先拜祖宗,再拜长辈,然后摆团盒(内放糖果、瓜子花生、红枣等)“挂红”。上午,再到族中长者家“出行”此后再逐户奉拜,恭贺新禧,家家敬酒“挂红”。大年初一民间有不扫地、不动土、不挑水、不用剪刀针线和禁忌打破碗碟、不打人、不骂人的风俗。初二到岳父家拜年,民间有“初一崽(儿),初二郎(女婿)、初三初四随便行”之说。从初一到初六为拜年高峰期。“初七初八,团盒挂壁”拜年渐入低潮,直到正月十五春节结束。春节期间,有舞龙灯(又分日龙、夜龙)、耍狮、跑马灯的传统习俗,锣鼓声、鞭炮声到处可闻。节日喜庆热闹非凡。
【注: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时代。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在一种《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而据《隋书·音乐志》记载,隋炀帝时类似百戏中龙舞表演的《黄龙变》也非常精彩,龙舞流行于中国很多地方。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中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中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舞狮子”始于魏晋,盛于唐,又称“狮子舞”、“太平乐”,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装扮成狮子,一人充当狮头,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另一人当引狮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现狮子的温驯,有抖毛、打滚等动作,武狮表现狮子的凶猛,有腾跃、蹬高、滚彩球等动作。】
我国古代春节期间,也有演出。在除夕那一天,由各行商贾抬着彩楼,吹吹打打,来到布政使司大堂前,举行大型文艺汇演,名曰:“演春”。表演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如有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出现了类似今天相声表演的“俳优”;有起源于汉代的舞龙舞狮,耍龙灯,也叫“龙舞”;有的演社戏;当戏曲成为人们主要的娱乐方式时,“看戏”就成为人们过年最主要的娱乐,也是最具“春晚”色彩的形式。而一般的大户人家,则在春节期间,雇戏班唱大戏,热热闹闹的一直延续到元宵节后,期间家人尽情地享受过年的愉悦,洋溢着欢乐的氛围。
元宵节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汉族传统节日之一的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被称为“上元节”。按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 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俗话说:正月十五闹元宵,是指元宵节所举行的歌舞、灯会等娱乐活动。这天晚上,各家各户置办酒菜,吃团年鱼(上一年过大年就做好的鱼,寓意年年有余[鱼]),吃元宵(汤圆),取团团圆圆之意。元宵由糯米制成,馅有豆沙、红枣、芝麻、花生、白糖,美味可口。至此春节活动结束。
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上元节的由来,《岁时杂记》记载说,这是因循道教的陈规。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合称“三元”。汉末道教的重要派别五斗米道崇奉的神为天官、地官、水官,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说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这样,正月十五日就被称为上元节。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故上元节要燃灯。
寒食节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唐代诗人卢象这首《寒食》诗,所言即是寒食节的来历“子推绵山焚身”的故事。相传此俗源于纪念春秋时晋国介子推(姓介名推,又称介之推,之为虚词,子为敬称)。当时介之推与晋文公重耳流亡列国,割股(即大腿)肉供文公充饥。文公复国后,子推不求利禄,与母归隐绵山。文公焚山以求之,子推坚决不出山,和他的母亲一起抱树而死。文公葬其尸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于介之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后相沿成俗。中国过往的春祭都在寒食节,直到后来改为清明节。但韩国仍然保留在寒食节进行春祭的传统。
清明节
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一百零八天,节气是按照阴历制定的,阴历没有闰年。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
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传统活动为扫墓。常宁民间有踏青扫墓习俗,节日前后三天,各家各户扫墓祭祖(也叫“挂祖”、“扫坟”),香烛、供品、酒菜等准备好后,至墓前整齐放好,插上鲜花,点燃香烛,燃放爆竹,叩首祷告,缅怀先人,还要在坟上除草培土。人们往往选取清明节为已故亲人立墓碑。文革时,清明祭祖活动被列为“四旧”禁止,文革后逐渐恢复。
清明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除夕)之一。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冬至后第一百零六天就是清明节气。清明节气共有十五天。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
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清明时期,扫墓更为盛行。
端午节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我国人们以祛病防疫的节日,后来传说爱国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死去,也同时成了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以围绕才华横溢、遗世独立的楚国大夫屈原而展开,传播至华夏各地,民俗文化共享,屈原之名人尽皆知,追怀华夏民族的高洁情怀。
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常宁民间习俗有悬艾叶和菖蒲于门旁、喝友雄黄酒、吃“五子”(粽子、蒜子、鸡子、桃子、李子)划龙船等习俗。竞渡的龙舟包括龙头、龙尾、船身、舵、桡板和乐器等。龙舟上成员主要由:艄公、指挥、桡手、鼓乐手组成。常宁赛龙舟以柏坊、新洲两镇为盛。每逢龙舟赛会,湘江两岸人山人海,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热闹非凡,场面壮观。桡手赤膊上阵,奋力划舟,争先夺标,场景动人。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如有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等。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又称重午节,午,属十二地支,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
尝新节
尝新节,俗称“吃新节”,是农村的隆重节日。农户将新打下的新稻谷,搓成米粒,煮成新米饭,杀鸡宰鸭,举行家宴,叫做尝新。宴前,在正堂中央摆好八仙桌,祷告先祖,先将饭菜供天地,祭拜祖先,让神和祖先先尝新米饭,感谢先祖神灵庇佑,祈求来年五谷丰登。然后按家中长幼次序尝新米饭。尝新菜肴中忌食鸡(饥)。民间流传谷种是狗从天上盗来的,也有将新米饭喂给狗“尝新”的习俗。
中国自汉代就有“食肉者勇敢而捍,食谷者智慧而巧”的说法,说明古人已注意到人与食物的关系。
尝新,是农村的习俗,时间在农历六月间的早稻收割之时或收割后。尝新节,没有固定的日期,哪家第一次吃新米饭,那一天就是哪家的尝新节。在闹饥荒的特殊年代,尝新节的到来,也意味着荒月的结束。
月半节
又称中元节,俗称鬼节、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中元节,在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七月半。传说该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凡有新丧的人家,例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个儿是以祀鬼为中心的节日,系中国民间最大的祭祀节日之一。成了中国民间最大的鬼节。
常宁民间风俗从七月初十日傍晚从村镇郊野处,焚香烧纸钱迎祖灵回到宗祠祖庙,俗称接“老客”。从七月初十日至七月十五日逐日在宗祠祖庙举行祭祀祖灵,祀灵如生:备酒菜、焚香烛,供先祖享用。在祭祀先祖神灵“敬饭”时,须点燃灯烛照明,以示阴阳有别。七月十四下午,先送青壮“老客”,新朋野鬼回阴间,看“目莲戏”。七月十五日傍晚,从祖庙宗祠送祖灵归,即送“老客”,并于郊野空旷处焚香烧纸钱、冥布、冥衣、钱币等,物品样样俱有如生,冥布匹物品上墨书某某先祖之名、字、号、排行等。若用干松枝焚烧后字迹清晰可见。再面向祖灵归处虔诚祷告叩拜。
中元节的源头,应与中国古代流行的土地祭祖有关。据说天官生日在正月十五日,称上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赐福。地官生日在七月十五日,称中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赦罪。水官生日在十月十五日,称为万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解厄。
中元节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节,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时行礼如仪。七月十五上坟扫墓,祭拜祖先。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一说:“中元前一日,即买练叶,享祀时铺衬桌面,又买麻谷巢儿,亦是系在桌子脚上,乃告先祖秋成之意。”七月小秋作物成熟,讲究孝道的中国人,按例要向先祖报告,并且请老祖宗尝新,所以七月例行祭祀祖先。
东汉时道教定下三会五腊日,其中七月七日为道德腊,又是中会即固定的道民到治所接受考校的日子。七月的这一祭祖日期后来随着道教将中元地官的生日和相应祭祀日期定于七月十五日,而固定于这一天。
中秋节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中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 一说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二是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
中秋节赏月的风俗,据历史学家推断,最初是古代宫廷文人兴起,然后扩散到民间的。早在魏晋乐府《子夜四十歌》中,就有一首《秋有月》描写道:“ 仰头望明月,寄情千里光。”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中秋节开始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就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传说唐玄宗梦游月宫,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间才开始盛行过中秋节的习俗。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并出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
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中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中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新编醉翁谈录》记述拜月之俗:“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眼眼饰之,登楼或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朝;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
过小年
农历腊月二十四日为过小年,也是祭祀灶君的节日。北方习俗为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过小年。
祭灶的风俗,由来已久。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记述春秋时孔丘言行的《论语》中,就有“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的话。祭灶时要设立神主,用丰盛的酒食作为祭品。灶君本人,早期有炎帝、祝融之说。后来又衍生出许多说法。中国道教兴盛之后,曾借《经说》之论,将灶神说成是一位女性老母。“管人住宅。十二时辰,善知人间之事。每月朔旦,记人造诸善恶及其功德,录其轻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书”。后来发展成了既有灶君爷爷,又有灶君奶奶之说。
民俗专家说,在古代,过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也就是说,官家【凡是家有秀才以上的功名】过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是腊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像北方,在南宋以前都是政治中心,受官气影响较重,因此小年多为腊月二十三;相反,南方远离政治中心,小年便为腊月二十四;而鄱阳湖等沿湖的居民,则保留了船家的传统,小年定在腊月二十五,“无论是哪天过小年,人们辞旧迎新的愿望却是一致的”。民间还有“官三民四道士和尚五”过小年说法。
过了小年离春节只剩下六、七天了,过年的准备显得更热烈了。常宁过小年这天要彻底打扫室内,俗称扫尘,清理箱、柜、床底下的尘土,打扫房屋,擦洗玻璃,洗涮家具的习俗。腊月二十四以后,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发。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腊月二十四.人们称为“小年”,意味着一年的结束。
过大年
过大年即过年,指农历最后一天。也叫除夕。传说“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敝,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过“年”需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大”有超过一般、重要的意思,大年就意味着是一年中最重大的节日。
过年这一天是人们除旧迎新、祈福的日子,最重要的一项活动就是吃团年饭、年夜饭。从清早起,家家户户忙忙碌碌,贴春联、年画,张灯结彩,洗过年澡,穿新衣,准备年夜饭。常宁民间有“大人盼插田、小孩盼过年”的说法,小孩盼过年不仅因为过年酒食丰盛,还因为小孩“坐岁”,大众要给压岁线。过年年饭酒席上的团年鱼是不能在过年这天吃的,须等到来年的正月十五元宵才能吃,意年年有余。
寿礼习俗:常宁民间习惯称人每满十周岁生日为过“大生”,其余生日为过“小生”。“寿”和“大生”是有区别的,古时代寿分为上中下,百岁称上寿,八十岁称中寿,六十岁称下寿。并不是人的每个“大生”都可称作“寿”。寿庆应从六十岁起,才能点龙凤烛;夫妇齐眉才能拜寿,这是几千年来的民风民俗。不到六十岁,只能说“做生日”。
生育习俗:婴儿生下来,父亲立即去外公家和其他主要亲戚家放鞭炮“报三”。三天后“洗三”【即给婴儿洗澡】,置办“三朝酒”,接外公外婆来看婴儿,招待前来祝贺的宾客。外公外婆来时,要送米焦粑、红鸡蛋、婴儿衣帽等。“三朝酒”开筵前,外婆要给婴儿穿戴一新,抱入正厅,点烛焚香,祭拜先祖;然后请外公等长辈为婴儿取名。产妇在婴儿生下来一个月内不外出,叫“坐月子”。满月时,娘家要接回“走月”。小孩出生后满一周岁,要举行周岁礼。主要习俗为做周岁酒宴和抓周。做周岁酒和做满月酒大同小异。抓周,又叫“试儿”,将果木、饮食、玩具、笔砚、书本、针线等物品,摆放在小孩面前,以观察小孩不经意间先抓取什么物品,来作为其将来职业发展的趋向。
盘王节
瑶族,源远流长。相传瑶族始祖盘瓠于农历十月十六日建功立业,被封为“盘王”。每逢这一天,瑶族后代都要举行庆典,纪念盘王,叫“盘王节”。
盘王节是瑶族祭祀瑶族人民祖先盘瓠的重大传统节日,海内外的瑶胞都十分重视这一民族祀典。每年的农历十月十六日,瑶族男女老少都要穿上自己民族的节日盛装,聚居在一起唱歌、跳舞,欢度盘王节。他们唱的歌是以《盘王歌》为主的乐神歌。有关瑶族地区过盘王节的古老风俗,早在晋代干宝的《搜神记》、唐代刘禹锡的《蛮子歌》、宋代周去非的《岭外代答》等典籍都有载述.《岭外代答》中说:“瑶人每岁十月,举峒祭都贝大王于庙前,会男女之无实家者,男女各群连袂而舞,谓之踏瑶。”“踏摇”即是“跳盘王”(还盘王愿)。
盘王节这天锣鼓声、铳炮声、锁呐声响彻云宵。唱盘王歌、喃祭词、跳长鼓舞、花带舞、花棍舞,抬盘王像流村寨,围观者人山人海,热闹非凡,瑶寨各家各户抢先来敬奉盘王。由祭师吹响牛角,左手摇铃,右手舞剑,唱三献词,发五角文书,请来各路天神,共祝盘王。斟上十二碗酒,请十二瑶师,唱完献词后洒酒于地,颂扬盘王恩德,以表瑶族人民对盘王敬仰和崇拜,祈求保佑平安,吉祥如意,风调雨顺,来年丰收,五谷丰登。
瑶族盘王节又叫盘王还愿,是瑶族人民纪念其始祖盘王的盛大节日,迄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历史。在古朴庄重的公祭盘王大典仪式上,瑶族男女老少都穿上自己民族的节日盛装,脸上绽放着灿烂的笑容,用吟唱、祭酒、舞蹈、上香等形式来祭祀盘王先祖,追溯历史。农历三月三日许愿,六月六日申愿,秋收之后的九月择吉日还愿。
瑶族民众为什么要在每年农历十月间祭祀盘王并唱盘王歌、 跳长鼓舞呢?据至今仍在衡阳江华瑶族地区流传的民间传说《十月十六调盘王》中讲,相传在古老的年代,瑶胞乘船飘洋过海,遇上狂风大浪,船在海中飘了七七四十九天不能靠岸,眼看就要船毁人亡。这时,有人在船头祈求始祖盘王保佑子孙平安,许下大愿。许过愿后,风平浪静,船很快就靠了岸,瑶人得救了。这天是农历十月十六日,恰好又是盘王的生日。于是,上了岸的瑶民就砍树挖成木碓,把糯米蒸熟舂成糍粑。尔后,大家唱歌跳舞,庆祝瑶人的新生和盘王的生日。从这以后,瑶民就把这一天定为“盘王节”。
为了使神主高兴,在祭祀盘王时,瑶族民众总是把集体创作、世代传承的本民族史诗古歌《盘王歌》唱、跳于盘王之前。盘王,就是盘瓠,亦即龙犬。也就是说,瑶族是以犬为图腾的民族;《盘王歌》生动地反映了瑶民把盘瓠(龙犬)当作本民族的始祖来崇拜供奉的原始信仰(图腾信仰与鬼魂信仰、祖先信仰结合在一起),《盘王歌》是伴随着世世代代祭祀盘王(或称“还盘王愿”)的礼仪活动而产生并且不断发展的古歌史曲。 —— 整理:罗石恒
CopyRight © 2015-2030 www.zhlswhw.net 【罗氏文化网】
主办:罗氏宗亲联谊会 承办:豫章文化研究院 总顾问:罗河胜
编辑:罗元 … 电话:(0)134 3536 5888(罗元) QQ:251547599
联系地址:中国·广东省河源市旺福路三号天正花园岭南设计院 邮编:517000
粤ICP备170852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