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为罗氏作出三大不朽贡献
朱熹(1130一1200),字元晦,别号晦庵。是先秦以来儒家系统中的著名代表人物之一,也是古代学者中屈指可数的一位伟人。
对于朱熹的祖籍,虽存在某些争议,但他与罗氏家族有着缘源联系,却是不争的事实。他的上七代祖宗名叫朱环,(字古寮),是驻守婺源的一位将领。一次,南昌柏林人罗文昌,路过婺源前往建业(今南京),与朱将军有过接触,朱环见罗文昌气度不凡,办事干练,便将小女许配给文昌。文昌以后与堂弟罗秋隐在呈坎落脚立籍,罗文昌便成了呈坎前罗的始祖,罗秋隐亦成了呈坎的后罗始祖。兄弟俩落籍呈坎,精心谋划呈坎的发展,参与到徽商的行列。徽商"以诚待人,以信接物,货真价实,童叟无欺,与人为善,和气生财” 为信条,兄弟俩照做不误,事业很快发展。传至朱环第七代朱森,朱森是朱熹的祖父,森生松,朱松是朱熹的父亲。宋代大儒罗从彦培养了弟子无数,唯有朱松和李侗为得意弟子,而李侗又是朱熹的老师,这样,罗从彦便是朱熹的祖师爷。朱松、李侗和朱熹,对罗从彦都极为敬重。
到了朱熹这一代,在呈坎出了一批俊杰贤士,尤以罗颂(1133一1190)、罗愿(1136一1184)为代表。罗颂仕郢州知府,罗愿仕鄂州知府,兄弟俩才华横溢,文章精练高雅,深受南宋文坛嘉许。尤其罗愿,为朱熹、杨万里、楼明、马廷鸾所推重。朱熹比罗颂大3岁,比罗愿大6岁,朱熹尊称二人为贤弟、畏弟。有一次,熹与愿在杭州相遇,问及乃同乡,交相泣下,是夜留宿,高谈阔论至昲晓,又订后会。由于宦途逆旅,踪迹无常,他们聚少离多,但情谊深厚,简言难尽。此后,朱熹为呈坎罗氏做了三件事。
第一件,亁道三年(1167)未熹38岁,为呈坎作《新安罗氏族谱序》于谱首。这篇谱序,对罗家后世子孙做人、做学问影响甚大,起了警钟长鸣的重要作用。谱序不仅写了许多激励罗家后世子孙积极向上的溢美之辞,而且,还写了震聋发聩的逆耳忠言,这不仅是家族兴衰的一面镜子,也是国家兴衰的一面镜子,堪称是极具现实性的哲理箴言,不能不令罗家后世子孙感动和保持清醒头脑。这篇谱序,仍然保存在前罗、后罗《族谱》中,因原文较长,恕我在此省略一二。
第二件,淳熙丙申年,即1176年,距作《新安罗氏族谱序》已有九年了,朱熹第二次到徽州与罗愿相见,并一同前往朱村寻根问祖,到呈坎讲学。在朱村留下手书"朱村阙里”四个字和木牌房一座,到呈坎亦留下《观书偶感》诗一首: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唯有源头活水来。
诗,虽然写的是呈坎优美的自然环境,以方塘为比喻,与书中浩瀚的知识相联系,既激励人们要苦读圣贤书,又要懂得人生的真谛:就是说,人有祖宗,不能忘祖!这一人生哲理,极为深刻。
据载,罗文昌、罗秋隐,虽然落籍呈坎,但始终不忘祖地柏林,罗秋隐还写下了感人肺腑的长诗《思乡赋》,表达他身在异乡,时刻都在怀念祖地柏林,这里摘录一段:以飨各位::"报本堂兮,永孝思;罚挞台兮。严家规;一门忠孝兮,秋气横天地。玉笛数声兮,吹散游子意。多少宝剑兮,归心斩不去!” 这段话的意思是,在我的老家柏林,有许多古迹,其中有报本堂(祠堂)、有处罚违犯族规的罚哒台以及一门忠孝牌楼等,这些,让在外的游子是多么思念啊!
二十年前,笔者曾与柏林人罗时汉、罗来炘等同赴呈坎,拜访我的同龄罗会定宗彦,他对我们侃侃而谈,他告诉我们说,建国前,呈坎人每年都要组团到柏林祭祖 ,直到新中国成立前一年才中断 , 可见这首诗的影响力有多大!
第三件,朱熹为呈坎撰写了"呈坎双贤里,江南第一村"和 "经纬之才,双峙名贤“两幅挽联。时间当在罗颂、罗愿逝世之后,朱熹再一次来到呈坎,两位挚友己经离世,呈坎风光依然锦秀,与江南其它大户古村相比,呈坎堪称第一,他怀着对两位挚友英年早逝的哀思,对呈坎风光的赞许,同时也为进一步激励罗家后世子孙向罗颂、罗愿学习,故写下了这两幅挽联。呈坎人请高手雕刻油漆制作成楹联,悬掛于后罗乡贤祠内,这两幅楹联对呈坎乃至整个徽州的教育和文化事业,都起了极大的鼓舞和推进作用。令人遗憾的是,这两幅历经五个朝代,保存了770余年的楹联。毁于那个特殊年代。有形的楹联虽不复存在,但无形的楹联依然活在罗氏子孙心目中,激励着罗氏子孙砥砺前行!
朱熹为罗氏家族做出的三件不朽贡献,不仅体现了他的卓越才华和深厚情感,也为罗氏家族的发展和文化传承注入了强大动力。这些贡献将永远被呈坎罗氏家族铭记和传承。同时,朱熹与罗氏家族的深厚渊源,也为我们展示了家族文化和国家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一个伟大人物对于家族和国家的深远影响。
朱熹与罗氏的三大不朽贡献
在古老的徽州,呈坎是一个藏龙卧虎之地。这里山川秀美,文风鼎盛,自古以来便孕育了无数英才。其中,朱熹与罗氏家族之间的渊源深厚,更是传为佳话。
朱熹,这位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不仅学识渊博,更有着一颗造福乡梓的赤子之心。他与罗氏家族的三大贡献,更是被后人传颂不衰。
一、传承儒家文化
呈坎罗氏家族,自罗文昌落户此地以来,便一直秉持着儒家文化中的诚信、仁爱等价值观。朱熹作为儒家思想的传承者,多次亲自到罗家讲学,与罗氏子弟共同探讨儒家经典。他不仅带来了高深的学问,更将儒家文化的精髓深深植根于罗氏家族的心中。在朱熹的影响下,罗氏家族不仅出现了多位进士、举人,更成为了徽州地区的文化世家。
二、修建罗东舒祠
罗氏家族在呈坎的繁荣昌盛,离不开朱熹的智慧和助力。朱熹亲自为罗氏家族设计了罗东舒祠的蓝图,并亲自指导施工。这座祠堂不仅建筑雄伟,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它不仅是罗氏家族的精神寄托,更是徽州地区建筑艺术的瑰宝。每当人们走进罗东舒祠,都能感受到那份庄重与肃穆,仿佛能听到朱熹当年讲学的声音。




三、助力罗氏商业发展
呈坎罗氏家族,以诚信为本,商业繁荣。朱熹深知商业对于地方经济的重要性,因此多次为罗氏家族的商业发展出谋划策。他建议罗氏家族注重商业道德,坚持“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原则,这些建议不仅使罗氏家族的生意日益兴隆,更使呈坎成为了徽州地区的商业中心。
朱熹与罗氏家族的这三大贡献,不仅使呈坎这片土地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更使朱熹的思想得以广泛传播,成为后人研究和学习的宝贵财富。
如今,当我们站在罗东舒祠前,感受着那份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瑰丽时,不禁要为朱熹与罗氏家族的这段佳话而赞叹不已。
朱熹与罗氏的三大不朽贡献
在古老的呈坎村落,流传着一个关于朱熹与罗氏家族之间深厚渊源的故事。朱熹,儒家学派的璀璨明星,他的智慧与学问在世间传颂。而罗氏家族,作为呈坎的世家望族,世代传承着勤奋与诚信的美德。两者的交织,成就了三段不朽的佳话。
一、教育启蒙:培育英才
罗颂和罗愿是呈坎罗氏的杰出代表,他们学识渊博,品德高尚。朱熹与这两位罗氏俊杰相交甚深,常在一起探讨学问,相互启发。在朱熹的指导下,罗颂和罗愿的学问更上层楼,最终都在科举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为呈坎罗氏增光添彩。
朱熹还亲自到罗家书院讲学,为罗氏子弟传授儒家经典,他的教诲深入浅出,让众多学子受益匪浅。在朱熹的悉心教导下,罗氏家族涌现出了一批批才华横溢的学子,他们不仅学识渊博,更将朱熹的儒家思想发扬光大,为呈坎的文化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文化传承:著书立说
朱熹与罗氏家族的交往不仅限于口头交流,他们还共同致力于文化传承。在朱熹的鼓励下,罗颂和罗愿开始着手整理家族的历史和文化遗产,他们搜集古籍、整理文献,最终完成了多部重要著作。
这些著作不仅详细记录了罗氏家族的发展历程和文化传承,还融入了朱熹的儒家思想,使呈坎罗氏的文化底蕴更加深厚。这些著作的传世,为后人研究呈坎文化和儒家思想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三、道德典范:诚信立世
朱熹与罗氏家族在道德建设方面也堪称楷模。他们共同倡导诚信、仁爱等儒家核心价值观念,以身作则,为呈坎的百姓树立了良好的道德风尚。
在朱熹的影响下,罗氏家族不仅在商业活动中坚守诚信原则,赢得了广泛的社会信誉;在日常生活中也注重仁爱之心,积极参与慈善事业,为呈坎的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
随着时间的推移,朱熹与罗氏家族的这段佳话在呈坎传颂开来,成为了激励后人勤奋学习、诚信立世的不朽传奇。而呈坎罗氏也因为这段传奇而更加显赫于世间,成为了儒家文化与地方文化相结合的典范。
注:编者诗二
一:
《七律·颂朱子惠罗氏三功》
儒宗踏月访呈坎,
文脉千年此际通。
讲帐开时飞绛雪,
东舒立处卧金虹。
商经点化诚信里,
族训融成礼乐中。
莫道徽州山水秀,
程朱心印胜天工。
二:
《五古·颂晦庵化罗篇》
文光耀古歙,德泽润呈坎。
活水承洙泗,晴峦沐紫岚。
杏坛传正脉,绛帐启幽庵。
罗氏双珠耀,程门一脉担。
贾道遵忠信,家规秉义惔。
至今遗韵在,犹记玉音谈。
霁月澄心镜,流云护典函。
千秋风化处,碧水自潭潭。